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中作家的里贯,因历代州城郡县的因革不同,地名纷杂淆混的繁多,以致有的地名偶同率尔牵混,而地望全非,有的辗转传讹,而事实均误。本文仅就《四库全书》中几个湘籍作家里贯作一钩稽考订,使误者正之。释妙声释秒声,《四库全书提要》:“《东皋录》三卷,明,释秒声撰,妙声字九皋,吴县人,元末居最德寺,后居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与释万金同被召,莅天下释教,所作诗文,缮写藏之山房。”按这里所说的吴县,是指江苏的吴县。其根据来自《吴县志》卷七十七上《释道·长洲县》:“妙声宇九皋,景德寺僧,博综内外典,兼善诗文,年十九以诗谒袁伯长学士,答云:‘天机不受梁燕语,逸兴宜与江鸥亲’。殊见引重。有《东皋录》刻寺中。后主北禅寺,洪武中与万金同  相似文献   

2.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3.
《西使记》一卷,元代游记作家刘郁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西使记》是比较通行的版本,该本著录于《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四库馆臣为《西使记》撰写的《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该提要有三处错误:1.四库馆臣将刘郁认定为真定人氏,有失稳妥,其真正的籍贯为山西大同浑源。2.四库馆臣将锡喇和锡里库认定为同一个人,实属误论,事实上锡喇是睿宗(拖雷)的哥哥察合台之孙哈剌旭烈,而锡里库是睿宗第六子旭烈兀,二人是堂叔侄的关系。3.四库馆臣将《西使记》认定为"不足道哉"之作,有失公允。《西使记》不仅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地理、历史、医学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避免读者被误导,现予以辩证,以还本真。  相似文献   

4.
地名错误是期刊校对中常见的错误之一,因字形相近而误、因读音相同而误和因地名的历史演进而误是地名致误的三大主要原因,编校人员应予以充分的注意,并恰当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力求将差错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著录存在本为一人误为两人、人名用字错误、同姓名的两位作家未加区分、同一作者分卷著录、因文献依据错乱而致误等疏失,现从十二个案进行考辨。在订正疏误的同时,也为考察桐城文学渊源和撰述提供新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散佚零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损失。但文津阁《四库全书》在鲁迅的努力下,得以完整地从避暑山庄移藏京师图馆而保存至今。同时,鲁迅针对人们对《四库全书》顶礼膜拜的现象,理性地认识到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文献典籍的抽毁删改及其对《四库全书》文献价值的影响,体现了鲁迅追求思想自觉和精神解放的旨趣。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由于文字多疏误,为后世诟病。清代张之洞即在《潘侍郎藤阴书室勘书图歌图为无锡秦谊亭作》诗中有“乾隆四库求遗书,微闻写官多鲁鱼”之句,隐含讥评。近年新版的《辞源》《辞海》“四库全书”条,更进而判定《四库全书》纂辑的动因为“寓禁于征”,“宣扬有利于清王朝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图书”,因此,“命馆臣恣意篡改”。 七、八年来,笔者因参与《全宋诗》编纂工作,接触过《四库全书》中几乎全部宋人别集中的诗歌部分及有关资料。曾陆续发表过《由宋人别集浅论四库全书》、《是稽古右文还是寓禁于征——析四库全书纂辑动因》、《四库馆臣改动底本的原因及其实例》等多篇文字,以具体切实的材料,论证《四库全书》纂辑伊始,对原书是相当忠实的。大量的篡改(包括挖改、换页),基本上发生在成书以后。而且即使多所改动,除因避清代时讳外,四库中极大部分的宋人别集,还是改正多于改误。因此新版《辞源》《辞海》对《四库全书》的评价,是偏颇的,不科学、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笔者所见《四库总目》计有三种,一为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三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载:“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而后二种之同类叙述俱作“陈启元作《毛诗稽古编》。”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湾影印武英殿本所作“陈启元”之“元”误,当为“源”字,中华书局本是也。兹证明如下。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书前提要”:“陈启源…  相似文献   

9.
《全唐诗》中作家误植,诗题错讹之处颇多。卷二七三载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就是一例。诗云: 岁晚斋居寂,情人动我思。每因一尊酒,重和百篇诗。月冷猿啼残,天高雁去迟。夜郎流落久,何日是归期? 此诗作者与诗题均有误。对此,当代学者作过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6):37-40
《四库全书》关于闽东籍作家的籍贯记载常出现纰漏,诸如闽东籍作家籍贯误为其他省份地区,闽东籍作家所属区域有误,关于闽东籍作家籍贯的考辨流于表面,等等。从相关的方志资料入手,进行较为深入地辨析,以期展现闽东籍作家籍贯的历史情实。  相似文献   

11.
《全元文》中收录的部分作品文前题署的作者存有谬误。结合具体的篇目,将误题作者的类型概括为五种:一篇文章重收,分署两个不同作者;误将官职作人名;不明作家名字而分作二人;因字形相近而误题作家姓名;未审内容而误题作者。对误题作者现象发生的原因亦略加考论。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本和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金楼子》虽然同出于《永乐大典》本,但库本和鲍本却互有短长,皆有出入,有库本误而鲍本不误,也有鲍本误而库本不误,更有二本皆误的现象,章略举数例以明之。  相似文献   

13.
朱玉麒 《文教资料》2000,(3):115-132
较之唐代作品归属最具争论的作家如戴叔伦、殷尧藩、许浑、李群玉等人而言,张说诗文的著作权甄别还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但一些普遍或特殊的作品流传因素,也导致其部分诗文重出于他人名下,或者他人作品误收其文集中的现象。可以归纳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类: 一、因名字的近似而误植。如邵说的作品《让吏部侍郎表》、《为文武百僚谢示周易镜图表》、《为田神玉谢端午物表》等,在北宋的《文苑英华》本中就被误署张说之名。彭叔夏在《文苑英华辨证》卷五、卷六中已予纠正,但至今仍有沿其误者。 二、因仕历的偶同而误收。如于志宁《大唐西域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修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其后陆续有已入《四库》而又遭禁毁被撤出之书。为充实因禁毁而出现的空架,再补入同类已入存目之书。这一过程,唯宫内文渊阁一丝不苟,其他六阁虽皆以文渊阁本抄出,或因抄成时间不同,对其已入四库而后又遭禁毁之书难免有疏漏,造成各阁四库本的种数、卷数与文渊阁本未尽相同。如文渊阁四库本有3461种,79309卷,而文津阁本据建国后统计,有3503种,79337卷。具体如类书李清《历代不知姓名录》十卷,《诸史同异》六十八卷,周亮工《同书》四卷,均已入《四库全书》,因  相似文献   

15.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生平存在本为一人误为两人、人名用字错误、官职记载讹误、同一作者分卷著录等因历史文献局限而导致的疏误,笔者的关注对象主要为《渊源撰述考》中的闽籍作家,主要通过地方志与《渊源撰述考》中的作家资料的相关记载进行对比研究,现对十六个闽籍作家进行考辨并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释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误释形近字,包括未明典故而误释、未明普通词语而误释、未审语法而误释;二是误释异体字,包括未识构件讹混规律而误释、误套构件讹混规律而误释、未解类化字规律而误释;三是不辨同形字。从表层看,这些问题是文字问题;从深层看,既有文字问题,也有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18.
《说文》省声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声字,清代已有人注目。如王筠在其《说文释例》中曾多次提及,但是比较零碎,结论多为“可怪”、“不可知也”之类。今人亦时有文章论及,而对省声字的特点、省声规律及《说文》省声字正误等重要问题,还未见有人作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据笔者统计,大徐本《说文》中注为“省声”者,凡326例(因受篇幅限制,例字未能尽收文中)。本文从分析省声的原字入手,发现两条规律。一是省作声的原字有独体的象形、指事字,也有合体的形声、会意字,但分布数量有别;二是省声时有的为规律省,有的为割裂省。同时,对大徐本的326例省声字进行了正误考辨,分出四种类型:一为完全可信例;二为基本可信例;三为错误例;四为存疑例。此外,对省声字的声符表意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同一般形声字声符表意情况同轨,有的兼表意,有的仅表声,异于王筠的“形声之省必兼意”之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大型语文辞书中不该出现的同证异日现象及其成因.大型语文辞书中,有的地方同一条书证中桐同位置上的同一个语言片段被不同的条目中的某一义项所共用,我们称之为同证异目现象.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不明版本而误;二、不明异体而误:三、不明句读而误.  相似文献   

20.
“贯”辩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贯女,养你。贯,侍奉、供养。”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但究竟为什么要作这样解释,则易使人感到茫然。“贯”字为什么这里解释为“侍奉”呢?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指出:“贯,即‘宦’之假借。”《鲁诗》、《韩诗》都引作“宦”,可为佐证。按《说文》“宦,仕也。从门从臣。”段玉裁注:“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今读宦字声在匣纽,贯字声在见纽,古人声宽,喉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