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师益友     
阎景龙是新安县人民广播站副站长兼编播组长。提起他,和他打过交道的通讯员都会用“良师”,“益友”等词语赞美他。仓头乡离休干部傅振亚酷爱新闻写作,不长时间,写了20余篇,投出后,绝大多数落了空,傅振亚心里很苦恼。后来有人让他去找阎站长。他一见老阎,果然,他又是热情地送书,又是耐心地指点。傅振亚又写了几篇,有的很快被电台、报刊采用。去年9月,有人向老阎反映说:仓头乡新发展了10多个通讯员,大家写稿热情很高,可就是不得要领,摸不着头绪。老阎当即决定择日到仓头指  相似文献   

2.
简讯     
平顶山12矿表彰优秀通讯员。元月五日,平顶山矿务局十二矿召开1990年度优秀通讯员表彰会,8名优秀通讯员获奖。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这些业余通讯员在谈到自己写作中的甘苦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自己心爱的《新闻爱好者》,称她是“老师”、“朋友”、“指路人”。90年,该矿宣传科一年内共收到通讯员来稿285篇,其中98篇被局、市级新闻单位采用。(陈智)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员祁维民同志是郑州市邙山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干部、区业余新闻报道通讯员。区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夸赞“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模范通讯员”。今年59岁的祁维民同志,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30多年了。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他患上了动脉硬化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1985年在乡里搞村志时,他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后,医生嘱咐他继续休养,可他却主动地上班了。单位领导让他“适当搞些新闻写作”,他却仍然忘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黑龙江省萝北县江滨农场修造厂林世彩:《新闻与写作》之所以受全国各地新闻爱好者欢迎,首先是栏目的设置贴近实际,文章通俗易懂。像“新闻来稿评析”栏目。每期都刊登一篇作者来稿和编辑后的稿,作者还详细地分析原稿不足的原因及为何改稿,初学者很容易理解、接受。“地市县报经验谈”和“当好通讯员浅谈”把编辑、记者、通讯员的写作经验和体会介绍给大家,使人学有榜样。这三个栏目办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第二,《新闻与写作》的内容既广而实。我是一名播音爱好者,因此我更喜欢看“视听之友”栏目中的文章。它具体介绍了“怎样播”,“播音员在话筒前的姿势”等等,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有“五少”笔者曾参加了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与通讯员们唠叨起来,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基层通讯员有“五少”:写作的时间和采访机会少。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职职工,他们有繁忙的工作和生产任务,常常连班、加班。下班后,累得只想休息,根本没精力读书、采写。企业和单位的新闻事件和典型、重大活动,  相似文献   

6.
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常讲:“要学会报纸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当多面手。”意思是说,要逐步掌握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如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杂文、札记等等。做到写作上需要那一种体裁,自己就可以使用那一种体裁。有些记者、通讯员已经这样做了,或者正在这样做,并且已经写出了许多好稿子。可是,也有不少记者、通讯员不敢向新闻写作的各个领域进军,只会写消息、通讯,不会用别的体裁.你让他向别的方面试一试,他总是为难地说:“我不会.”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如果只会写消息、通讯“老两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8)
“兵记者”赵山学文/王贺龙熊振华通讯员园地在驻陕某部官兵眼里,赵山学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兵记者”。三本厚厚的用稿剪贴、10多个获奖证书及优秀通讯员证书,足以证明他的军旅生活非常充实。写作成了他最痴的梦。刚踏上新闻报道这块“责任田”时,一连投了百余篇稿...  相似文献   

8.
我们新开辟的“通讯员鼓劲台”专栏,从这期开始同大家见面了。通讯员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较多,种种原因使部分同志容易背上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包袱。这个专栏就是帮助大家卸“包袱”、丢“包袱”,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地继续搞好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很爱读新闻方面的报刊,尤爱读诸如“通讯员园地”之类的栏目。每当我读了那些耕耘者的写作心得时,我都有所感悟。然而,有时读了一些通讯员的“现身说法”,又陷入了一种困惑。比如一位通讯员说他10年间发表2200篇(条)稿件。看了这些辉煌的天文数字着实让人犯晕。我不  相似文献   

10.
宝丰县小店乡2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通讯员,在乡中心通讯组率领下,全乡重要新闻都能及时上报。马街北村通讯员周良把猪饲料添加剂的用法、效果传授给群众,收到良好效果。他及时写稿送县广播站,向全县推广。马街周梦果交售万斤粮,该村通讯员怕写不好,邀附近几个村的通讯员联合采访,共同写作。不仅电台及时播出,也锻炼了大家的写作能力。乡棉纺厂厂长王全生是一位成绩显著的农民企业家,为介绍他的风采和经验,乡中心通讯组率领大家联合采写,系统地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1.
那年春天我到北京出席《农民日报》召开的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会间听了一堂新闻研究所的学者讲课.收益匪浅。他在谈到新闻写作过程中要讲究“平衡意识”(或叫做平衡艺术),现在追忆起来.觉得这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对我们通讯员来讲更显得重要。过去,由于记者、通讯员沿用传统单一的因果关系模式.无论写表扬批评稿时都是“一头冲”,说好就“一好百好”.说丑就“臭不可闻”.因此,读者感到无法接受。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缺少一种“平衡意识”.那位学者举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南京某大学有对夫妇主动申请到西藏去帮…  相似文献   

12.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5,(12):56-56
基层通讯员在写稿和投稿中,遇到最大的问题足命中率低。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一位基层通训员曾讲出了这样一件事:他向某报社投寄了100篇稿件,无一命中,非常苦恼,多次产生“停笔”的念头。后经大家“会诊”,确诊为问题在“大路货”,缺乏针对性,无的放“欠”。在编辑和老通讯员的指点和帮助下,这位通讯员认真分析报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写和投寄稿件,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今年,广旺矿务局的优秀通讯员又获得《广旺矿工报》奖给的一份特别礼物——《新闻界》。这些通讯员深有体会地说:“《广旺矿工报》为我们办了件好事。《新闻界》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是我们业余写作的好帮手。”广旺矿区分布在广(元)旺(苍)南(江)三地,东西相距200余公里。通讯员分散,写作基础差,信息也闭塞,这些都影响着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因此,通讯员迫切需要一位“业余指导老师”。《广旺矿工报》社经过反复比较,决定让《新闻界》来担任这位“不见面的老师”。于是,他们从1996年起,为每位优秀通讯员订阅了…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15.
某报在评选优秀通讯员时,一些很少见稿的人却“榜上有名”,而那些勤奋写作、屡见报端的基层通讯员却“名落孙山”。据悉,只因“先进者”有一顶“××长”的桂冠.因而“当之无愧”。一个单位宣传报道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一线通讯员的写作积极性和企业良好的竞争机制。要调动手下人的写作热情,作为领导应“以功论赏”,作为报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山东肥城矿务局大封煤矿寇安民:山东肥城矿务局大封煤矿宣传科,重视在采掘区队发展和培养业余通讯员,加强业余通讯员队伍建设。为全矿的通讯员订阅了50份《新闻与写作》杂志。 每当《新闻与写作》杂志一到,矿宣传科立即把该杂志发到大家手中,并利用每月一天的通讯员例会组织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用稿率,通讯员把《新闻与写作》称之为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市郊区公安分局新闻报道组长、政治办公室主任宋廷玉,早在10年前在派出所时,就喜欢新闻报道,经常撰写稿件。1986年他调到分局后,仍然坚持写作。为了提高通讯员们的写作水平,他想方设法给大家请老师讲课,组织交流写作经验,还自己掏腰包给通讯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近一年多来,我发稿虽不多,但几乎篇篇都命中。有人说我写稿扎实,把握性大,我想,这大概也要归功于我的“资料库”和“信息网”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通讯员,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是不行的。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写作技法外,我想,资料库恐怕就成了通讯员的一大“资本”。我的资料库包括:  相似文献   

19.
通讯报道写作是一个“苦差事”,基层通讯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进行写作。说是“苦差事”,也有其客观因素,一是通讯员不想写,迫于领导的  相似文献   

20.
在朋友家,听到一位通讯员丧气地说: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但我可能不具备写作细胞,写的东西寄出后大都石沉大海。很少见报,我真没信心啦……据说,这种情绪在部分通讯员中还较普遍。我说不清“写作细胞”这玩艺,也没见科学家论证过。反正我了解,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名家,无不是经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口舌成疮”、写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