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要弄清五言诗的起源,必须弄清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是否起源于枚乘,一个是是否起源于李陵,一个是是否起源于班婕妤。是否起源枚乘与班婕妤,我另有专文论证。这里要谈的是五言诗是否起源于李陵的问题。《昭明文选》载有李陵《与苏武》三首诗,《艺文类聚》和《古文苑》载有他《录別诗》八首。《升庵诗话》载的那首,早已公认是伪造的了。《录别诗》八首,冯惟讷《古诗纪》已题作《拟苏李诗》,王闿运《八代诗选》已题作《拟李陵诗》了。《文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学作晶中不少传诵的佳篇,在作者问题上聚讼纷纭的很多。《诗三百篇》作者本无主名,《小序》却替许多篇什配上作者,天晓得,连《小序》的作者是谁也成了问题。我们熟识的如李陵《答苏武书》,苏武、李陵赠答诗,《古诗十九首》里的枚乘、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5.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6.
《湘灵歌》是鲁迅诗作中争论最大的一首,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近年来,有些同志根据《文艺新闻》发表《湘灵歌》时写的编者按语,对这首诗作了新的分析,一些问题大体明朗。我同意说这首诗是哀悼革命烈士之作,但我觉得有些问题还值得探讨,有些解释还可以商榷。本着学习的精神,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7.
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然写的都是登临名山的感受,但由于诗人生话经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李陵之祸在修史主旨、修史决心、抒情性、选材、风格等方面对《史记》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的不幸,却使《史记》成为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冰雪里的灵魂夏立君①……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冲天血光,好似看见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  相似文献   

10.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11.
<正>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此诗收入,题名《焦仲卿妻》、置于《杂曲歌辞》中,称为《古辞》。清人沈德潛编写《古诗源》一书,也将此诗收入,用《玉台新咏》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古诗十九首》、《拟苏李诗》等《古诗》同列一类。不知何时,人们沿用旧习,以诗的首句为题名,就称之为《孔雀东南飞》。这一改称,实在简约省事,便于记忆。诗前有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  相似文献   

12.
杜诗向来以沉郁著称,难得有喜悦之作,但也并非绝对没有,《客至》就是一例。这首诗一反沉郁常态,紧扣一个“喜”字,写得开润明朗,轻松愉快;无论哪一方面,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陵变文》今藏北京图书馆,原题目残失,后据故事拟补,只存此一本。另与李陵故事有关的,是今藏巴黎图书馆的P.3595号《苏武李陵执别调》,此二篇均收入《敦煌变文集》。王国维先生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中,提到江右某氏藏敦煌遗书中的李陵降虏的七字唱本韵文,今已散失不可得。现仅就《李陵变文》作一点探讨。一、文史典籍中的李陵事件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出军三万余人,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在天山东麓与匈奴右贤王战斗,双方各有胜败。李陵率五千步卒由居延北进,被匈奴主力部队包围,后援不到,李陵被困投降了匈奴。李陵的全家也因此被杀。  相似文献   

14.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春日》诗流传广泛。本文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提出笔者的观点:《春日》不是在曲阜或泉林写出的;诗中的“泗水”是朱熹家乡的泗水,而非源于山东的泗水;山东的泗水是淮河的支流,而非黄河的支流;《春日》是纪游之作,而非说理之诗。  相似文献   

16.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明妃诗杂说     
赵釴在《鷃林子》一书中写道:“苕溪设古今人作明妃词曲多一意。唯吕居仁独不蹈袭,其诗云:‘人生在相合,不论胡与秦。但取眼前好,莫言长苦辛。君看轻薄儿,何殊胡地人。’夫诗在言志,岂贵新奇,此何指谕。呜呼,是诗也,使李陵闻之,诚中阿堵。若诵于苏子卿之侧,当咋舌自愧矣。”(见《丛书集成·鷃林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堪称巨擘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的巨著--《史记》,沾溉后人,泽流无极。可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因“李陵之祸”蒙受宫刑,终身垢耻。这“李陵之祸”,到底是司马迁咎由自取,还是无辜被刑?弄清这个问题,将有  相似文献   

20.
《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箜篌谣》,是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由朝鲜传入我国的民歌。此诗一经传入,摹写、扩写之作纷起,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从原诗与接受诗两大版块分别切入,对《公无渡河》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期达到对《公无渡河》诗的全面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