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先秦百家之中,法家以其法治主义独树一帜。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法治主义立国的秦王朝,一方面靠法治主义而统一天下,但另一方面也正是法治主义使秦王朝二世而亡。法家法治主义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合乎了当时的民心;其二,法家善于在立法中化私为“公”,将人之私欲转而为统治者服务,这更有利于统治者确立自己的统治;其三,法家善于用严刑和厚赏把人们引导到当时形势下国家最迫切的任务耕战上面来,富国强兵。但是,自秦王朝二世而亡后,法家及其法治主义就一厥不振,逐渐衰落下去,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能适应国家统一条件下新形势的需要;第二,法家及其法治主义只重严刑峻法,缺乏道德教化,带有严重的片面性;第三,它是一种僵化的、封闭性的思想体系,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实际适时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过程中,法家的法治主义思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促成了秦王朝的一统天下。细究其因,有以下三个方面:法家的法治主义思想顺应了当时的潮流;他私为“公”,将人之私欲转而为统治者服务;用严刑、厚赏规范和引导人们等。但是,由于法家的法治主义不适应国家统一后的新形势,只重严刑,缺乏道德教化,带有严重的片面性,最终使得秦王朝短命而亡。  相似文献   

3.
商鞅关于法、法的制定与公布、法律的执行等思想,表面上和现代"法治"观念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其中所包含的专制色彩、重刑主义、对自由的禁锢和对人权的蔑视,凸显出其与现代"法治"在本质上的截然不同.#为此,在法学领域中应当摒弃用"法治"一词来表述商鞅和法家的思想,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代产生的商鞅法家思想,在综合三晋法家思想和其他诸子思想的前提下,在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章从分析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建构入手,揭示了商鞅法家思想的以独尊的君权为其理想的原点,以人的性利说为动力、用历史进化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和前导,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而推行法治;以重刑主义原则为支撑形成了一整套的法治思想,最终为秦国厉行农战,兼并六国构划一套完整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先秦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和重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主集权思想和重刑主义是先秦法家所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先秦法家论君主集权,不同人物有不同的侧重点,商鞅重法,慎到尚势,申不害贵术,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大成,融法术势为一体,构建自己庞杂的法治思想大厦.法家的重刑主义源于春秋时期子产"宽猛并用,以猛为主"的思想,主张以重刑打击守旧势力和镇压人民的反抗,目的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夸大暴力作用的思想表现,这一重刑主义后来成为秦王朝推行严刑峻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与法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理论的改革观、富民观、法治观是对法家尚变思想、民本思想、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以法为核心、以法术势为基本逻辑框架的法治思想.其法治思想是围绕"道"而进行的.韩非有关"道"的论述与他的法治、术治、势治思想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水晶 《文教资料》2006,(28):22-23
官僚制理论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建立在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理性官僚制,被视为法治主义、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法家思想中就蕴涵着这种官僚制主张,笔者称之为法家官僚制思想。法家认为强大的王权、令行禁止的法治、富有效能的职业官僚队伍,是使当时混乱的社会恢复为有序状态的最有成效的方式。为此,法家全力投入到对官僚制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建设中,对法律制定、设官分职、选官考课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卓越论述。  相似文献   

10.
论韩非法治主义的政治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法治主义是综合诸子思想并有重大理论创新的法家思想传统。“法”是理解其政治文化内涵的关键。如果以儒家政治思想为间接的对比参照,从理论层面分析“法”在成文法规、行政功能、刑罚性质等方面的内在特征及其影响,那么就能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得出结论: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的缺失,个人私有权和个体意识也就难以得到良性发展,这是法家的症结。  相似文献   

11.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春秋战国 ,产生了对后世中国影响巨大的两个学派 :法家与儒家。他们各自主张一套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制度安排 ,法家主张“一法” ,而儒家的思想则在于“仁爱” ,在于道德劝善。带有更多温和色彩的儒家 ,在西汉时开始出现某些法家化的变化 ,在统治上 ,儒、法两家互参 ,儒家学者在治道上的表现和论述使得儒家取得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虽然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容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消极的成分,但其一些合理成分至今仍具有宝贵的价值,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和政治思潮,两者何为主从构成了儒法的分水岭。在维护等级秩序方面,礼、法并无质的不同,但“法”地位的上升及得到传统“礼治”社会的认可,极大改变了人们“循礼不化”的传统。在战国时期除旧布新的改革进程中,“法“以强有力的规定性发挥了巨大效用,但“法”始终未能完全取代“礼”,“礼”、“法”仍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适用空间,而且等级之礼在社会阶层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以后,通过法的强制性制约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7.
法家学说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动乱年代的特殊理论,它是人欲横流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文化产物。其管理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理论:人性本恶是其立论依据;重利轻义、注重效率是其价值导向;“法”、“术”、“势”的有机结合是其管理方略。  相似文献   

18.
崇礼还是崇法,经常作为辨别某种思想属于儒家还是法家的倾向性标识。先秦时期乃至到汉初,礼和法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韩婴对礼与法的理解、对它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关系,作通盘考虑。礼与法在韩婴的治世之道中都派上了用场,二者已经统一在他的政治思想框架里。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功利思想趋向于价值性和伦理性,偏重于道德教化;法家的功利思想趋向于工具性和实用性,偏重于实践.由于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的趋向性与偏重不同,两家在功利思想的角度、内容以及求取功利的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