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最迟在18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代姚燮(1805-1864)<今乐考证>,而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其他一些乐谱中也有记载,如清代嘉庆己卯年(1819)<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道光壬寅年(1842)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擅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1875)吴婉卿的手抄本,李芳园1895年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入此曲名为<浔阳琵琶>,光绪戊戌年(1898)<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曲名为<夕阳箫鼓>.  相似文献   

2.
筝曲《月儿高》是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源自明嘉靖年间的琵琶谱集《高和江东》(手抄本),由浙江筝派代表人物、著名古筝演奏家王巽之移植并改编为古筝曲,并成为传统筝曲的经典作品之一。笔者追根溯源,对《月儿高》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及其艺术再创作的发展历程等进行了详细考证,阐释了作品在结构布局、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以期形成对该曲进行二度创作时的初步认知,并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3.
《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 ,最迟在 18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的曲名 ,早见之于清代姚燮 (180 5— 186 4 ) 《今乐考证》,而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约 1736— 182 0 )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 (现今所见者 ,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 186 0年的传抄本 )。其他一些乐谱中也有记载 ,如清代嘉庆己卯年 (1819)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道光壬寅年 (184 2 )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擅槽集》琵琶谱 ,光绪乙亥年 (1875 )吴婉卿的手抄本 ,李芳园 1895年编《…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琵琶在隋朝时期有西域传入内地,并在明末清初形成南北两大流派,后来北派琵琶逐渐衰落,南派琵琶又区分出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平湖派等众多流派。在众多流派中,清末琵琶艺人李芳园通过对琴谱的整理、传承和创新,将平湖派琵琶发扬光大,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本文就从平湖派琵琶大师李芳园的传承与创新出发,对该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传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任可心 《教师》2012,(6):128-128
《夕阳箫鼓》原是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大套文曲,明清时期早已流传。根据姚燮(1804--1864)撰写的《今乐考证》一书记载,江南曾流行琵琶曲《夕阳箫鼓》。其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875年无锡吴畹卿的手抄本。后由郑觐文根据其意境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8.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1,16(Z1):67-68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宛如一幅技法精细、色彩柔和的工笔山水画卷,把江南春天静滥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美景,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使听者心旷神怡。 《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间流行,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在发展、传承、创新的角度,梳理出平湖派琵琶在李氏五代的艺术积累中,确立的流派特色和传承基础;在第六代传人朱英的努力下奠定了该派艺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并在杨氏三代及朱英的其他学生的整理、汇集中继续发扬。特别指出其代表乐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汇聚南北派众长,独成一体,李芳园在该谱中的创新思想让该流派更具艺术特色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太古传宗》乐谱引起人们的关注应当从1962年杨荫浏与曹安和编辑出版的《西厢记四种曲谱选曲》一书开始。随后,傅雪漪先生于1984年撰文《罕见的戏曲音乐书太古传宗琵琶调》、1997年郑祖襄撰文《关于太古传宗琵琶调乐谱的几个问题》都对《太古传宗》乐谱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研究,一致认为该谱是北曲遗存中较早的一份资料,它对于研究元代北曲在明清时期的流变以及探索元明以来北曲音乐的面貌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该文就还未深入研究的《太古传宗》乐谱的其中之一《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的文学唱词、记谱特点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对西域音乐情有独钟,他在许多诗歌中都表现出对西域音乐的独特感受.他将对西域音乐的理解领悟力与其西域情结相沟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意象,为人们呈现出对西域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生动再现西域音乐特色.而<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描摹,更体现了他对西域音乐的高超鉴赏力和音乐素养,将西域音乐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文人传奇《琵琶记》与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题材相同,但故事结局、剧作主题、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等已发生了彻底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剧分别作为文人之作和艺人之作的不同。由于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在偏重于情感宣泄或理性思考、声讨或回护文人阶层的立场以及美学旨趣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上,白诗着重抒发迁谪之恨,吴诗着重表达对先君故国的怀念。在结构上,白诗与吴诗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白诗以事理逻辑组织篇章,结构严谨;吴诗以情感逻辑组织篇章,"形散而神聚"。在总体风格上,白诗带有传奇色彩,吴诗则较平易。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白诗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吴诗则表现出肃杀、毁灭之感。白诗语言通俗易懂,吴诗则有一定的深度。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表达的主题与内容各不相同以及接受了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唐代"以喻写乐"的优秀诗作,它们分别运用以形喻乐、以声喻乐和以典喻乐三种表现手法,取得了公认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诸城琴派的特点是它的山东民间音乐风格,《关山月》是具代表性的曲目。从考察琴曲的渊源人手,通过对音乐本体、演奏技法的分析,以及琴曲风格形成的原因的探究,可以初步发现对《关山月》的山东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诗歌的韵律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三十年代新诗发展的状况和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派新格律诗主张的提出 ;《雪花的快乐》、《半夜深巷琵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作 ,诗的内在情感起伏与音节的音乐性高度统一 ,代表着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追求过程中各时期的成就 ;以《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作为例 ,从诗歌的节奏与押韵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追求 ,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资利萍  颜琼 《科教导刊》2020,(3):100-101
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出,赋予了音乐教育新的价值与意义.识谱知识与能力作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的有力支持.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识谱教学方法枯燥低效、识谱教学规划不合理的问题,本文试结合实例提出以上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学堂乐歌这一盛行于清季末叶,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救亡意义的音乐运动。在那个启蒙开化的世纪之交,随着新思潮的涌动,女性问题也油然获得关注,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得以重视。学堂乐歌首先从音乐的角度对这些新思想进行了阐释及传播,我们不难从音符的背后窥探出这其中所显现或隐含的女性形象。自女性意识、女权主义萌发之时,学堂乐歌的先辈们在倡导不缠足、提倡婚姻自由、要求男女平等、女性受教育及妇女从军等现实问题上,用学校集体唱歌这一新鲜的血液,浇灌出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也获取了历时、共时的历史脉络中之共鸣及回响。  相似文献   

19.
"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其乐谱形式一直是音乐文化史上未能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宋间开始出现曹植仿效鱼山诵经声造制梵响之说,鱼山梵响与道教音乐互有影响。至北周时期,鱼山音乐已经成为佛教音乐的主要形式。南朝至唐代的大量资料说明,"鱼山梵呗"经历过层递式的被创造、被选择、被淘汰的演化过程。"鱼山梵呗"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曹植所制"鱼山梵呗"乐谱虽已不存,但从《步虚经》及《鱼山声明集》所存的曲谱均采用"声曲折"谱式来看,刘宋时期《异苑》中所说的"解音者"仿照鱼山梵音所作的"步虚声",与日本胜林院所流传"鱼山"声明音乐都是中国较古老的音乐遗留,它们作为中国较早的佛教、道教音乐形式,都曾明显受到"鱼山梵呗"的影响,从中尚可窥见"鱼山梵呗"的原始面貌。根据葛玄的生活年代,其所创的《步虚经》可确定为晋至刘宋这段时间,那么比它更早存在的"鱼山梵呗",其创制年代或可上溯到魏晋时期,这与曹植生活的年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二胡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河南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资源,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二胡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推动河南二胡艺术的发展,一是在教学中加强对河南风格二胡艺术的传承;二是加强河南二胡艺术的理论研究;三是加强河南风格二胡曲目的建设;四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加强河南风格二胡曲的传播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