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权行为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已成为我国物权立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欲从物权行为的概念人手,分析物权行为在我国民事立法中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古罗马法学家关于“交付”法言的分析,可看出古罗马法上就已经存在着蕴涵了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朦胧的思想认识。近现代物权行为理论创始人萨维尼通过对“交付”中“正当原因”的分析完成了其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抽象,构建了物权行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物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理论不是同一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我国存在大量的物权行为,但只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部分内容,即只认可在买卖等交易行为中,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单独存在,但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  相似文献   

4.
物权行为理论自被提出时起,就在各国法学界引起激烈批判和争议。从物权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错误、无因性原则的弊端、其对现实法律生活的不利影响及我国民法对其否定的态度等方面,可以看到物权行为理论已无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蒋剑 《华章》2007,(6):119
物权行为理论系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最重要最富成效的首创理论之一.根据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设立,变更和终止物权关系的合法行为.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的提出,对物权法以及整个民法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本身具有很大合理性.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我国物权立法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6.
无权处分是我国民法学界争议的焦点.其涉及的民法理论包括法律行为理论、债权契约理论、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本文以专门论述德国非常抽象的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德国无权处分规则的内涵与本质,从而反思我国物权立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物权行为在民法领域争议已久。从历史上物权行为的存在,到物权行为的沿革,自萨维尼创立物权概念以来,迄今已历时百余年。物权行为概念,是法律拟制和极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民法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定性。物权行为概念的创立不仅在物权法领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民法科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法用益物权是旧中国物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国物权立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剖析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较详细地探讨了传统民法用益物权之地上权、地役权、典权与我国民法中之土地使用权、相邻权、英权的联系与区别,旨在吸收借鉴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合理因素,加快我国物权法的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民法及物权立法是否或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对此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中,笔认为,我国现行立法并不否认物权行为,但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在物权行为的立法选择上,采纳了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亦即把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相区分,其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民法总则具有“提取公因式”、体系协调和行为范式三大功能。民法典的体系分为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前者是关于抽象的、概括的概念之间的逻辑体系,即通常意义上的形式理性;后者是关于法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物权法的起草应当在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与民法总则保持协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在若干重大问题,比如物权主体、所有权和物权行为,与民法总则存在距离,民法体系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11.
不动产登记始终与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紧密联系着.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不能明确权属、定分止争、保障交易的高效、经济和安全.不动产登记是建立物权制度的重要基础,具有物权设定或变动、对抗、优先、权利推定等法律效力.不动产物权登记簿享有优先、公信和推定等法律效力.坚持区分合同效力与登记效力,是遵循民法基本理论,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用益物权,对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实践来看,并非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经物权改造,原来所存在的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就都会得到解决。物权法的改造只是相对原来债权保护来说效力更具对世性,范围更具广泛性。  相似文献   

13.
物权变动模式研究的是物权的变动需要哪些构成要件的问题。理论界最常见的三种物权变动模式为: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债权意思主义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中国的物权法理论深受这三种物权变动模式理论的影响,因此要对中国的物权变动理论进行研究,对这三种物权变动模式理论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民法很难彻底否认物权行为理论,否则,理论上许多问题将无法自圆其说.本文通过对物权行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进行分析评述,进而提出我国未来物权法应该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但是不承认其无因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典权与不动产质权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比较分析,认为它们作为两种基于不动产而建立的法律制度,虽各具特色,却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和替代性.并且认为从其演变史看,二者皆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其作用呈不断消退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公办教育的房地产属于公益性房地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是相应房地产的主体,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只能行使审批权,而不能行使处分权。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教育类房地产的相关土地权属,明确了不同情况下教育类房地产权利变更的法律限制。  相似文献   

17.
物权行为理论源自德国。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是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出卖人利益的保护状况又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此,笔者认为,在物权行为理论模式中,出卖人利益得到了公平的保护,这种保护体现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并且充分考虑了参与各方的利益平衡,真正体现了公平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物权公平原则是物权法上不言自明的基本原则,它是民法上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在物权法上的体现。承认物权公平原则在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今天意义重大。它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的旧体制,解决产权歧视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物权公平最大的障碍在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物权化。  相似文献   

19.
Garry  Marr  小U译 《海外英语》2010,(7):8-9
这个学期快要结束了,也就是说,孩子们该开始找工作了。 很不幸,我的孩子不包括在内,他们还是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大学生回家过暑假。作为家长,你也不想他们在学校里和一些所谓的朋友瞎混,没人知道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他们应该寻找开发新的就业市场——哪怕是临时工也可以。  相似文献   

20.
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 ,物权法中极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是否应该采纳是制定物权法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学者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 ,主张由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的理论予以反驳 ,从而得出物权行为无因性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