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边 《报刊之友》2002,(1):57-57
2001年11月2日的《华商报》刊登一篇报道《新华社记差点中枪》。这篇报道是新华社记在阿富汗反塔联盟阵地上的目击记。有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事后,我们的摄影记王长山心有余悸地对我说,他当时正在站着拍照,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眼前两米远的土包上,如果子弹再飞高一点.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份,山东省科学发展现场会第二次片会先后参观考察了6个市,按照省委要求,我写了4篇会议报道,算是“圆满”完成了“规定动作”。会后,翻看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总觉意犹未尽,颇多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3.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精神和方法所折服。他认为:为什么人们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记者”?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新闻记者离不开“记”。许多记者都很重视笔记本,并把它看做是无价之宝,记者的笔记本主要记些什么东西呢?南振中例举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顿描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6.
1993年11月17日,新华社发出我和单培荣合写的通讯《“尼雅废墟”寻访记》,这是新华社报道的本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掘之一。通讯播发后,被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项目部主任迪安博士来信说,这篇报道已促使他将尼雅列为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佛教路线”重点考察遗址。 “尼雅废墟”是考古界一个神秘而又充满诱惑力的话题。 两千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班固等出使“西域”,报道了塔克  相似文献   

7.
某师后勤部部长张文科有不同凡响的“活鱼篓”。不论是下部队,还是去学习,这“鱼篓”都与他形影不离。“活鱼篓”就是张部长的笔记本。去年以来,这“鱼篓”供他和报道骨干一道在各类报刊杂志见稿五十六篇,在全师的一次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会上,当有人向他取经时,张部长随手拿出了三大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我的这些活鱼篓”。去年初张部长走马上任后,就定下报道促工作,工作出报道的新路子。尽管他工作繁忙,但对报道工作仍是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每期报纸他都认真研读,凡是有价值、有借鉴作用的报道,都剪贴…  相似文献   

8.
28岁的胡桐在北京地安门附近租了两间平房来存放他所拥有的一万多册古旧书。他的电脑上堆着书、房梁上塞着书、个人衣物只能挤在书桌下一个小立柜里,睡觉时要把床上的书挪到地上,房间里充盈着老书发霉的味道……纵使“爱书成痴”,但胡桐已经不记得自己多久没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他说现在只看文献学方面的书,一翻开目录,发现自己还缺哪些书,就千方百计它们搞到手。“藏书,”他  相似文献   

9.
出征罗布泊     
(一)1980年6月24日,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叫做李庄寨的小村子里,几个刚刚放学的中学生围着一个“话匣子”,静静地听着新华社向全球播发的一条让人吃惊的消息: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之后,其中一个少年抱着“话匣子”,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向“三叔二大娘”一遍又一遍讲述充满着他自己想象的中国西部那块神秘之地和彭加木失踪的故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小村庄的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样,每天都在关注着彭加木的命运。那个抱“话匣子”的少年就是我。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彭加本失踪16年之后,我怀揣一张载有“寻找…  相似文献   

10.
报道应当成为时代真实的记录,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无庸争鸣的定论了。但有些时候,记者想达到这个起码要求,很不容易。记得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正赶上“大跃进”。次年,国内农村部派我去农业展览馆采访——那时展览馆还未全部竣工,但新落成的展厅里已在筹备展览了。我住在馆里,跟工作人员处得很熟。有一次,我走进肥料馆,看到展品柜里陈列着各地送展的五光十色的多种“土化肥”,墙上挂起图表,列出了几个省每亩耕地的平均施肥数字:有2万斤的,2.3万斤的,还有2.5万斤的……跟“大跃进”前相比,红色箭头突然崛起,“卫星”飞跃上天。我正掏出笔记本抄录,旁边一位农业科研人员冷  相似文献   

11.
记得过去主流媒体跑艺的记,每个月都要到剧场几次,认真看几出戏,不是一般地看,而是认认真真地看、认真地采写,所以常常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写出如当年《梅兰芳公演“穆桂英挂帅”》(新华社1959年5月26日讯)那样一些格调高,充满了艺术鉴赏力又耐人寻味的好报道来。但现在这种“出工又出活”的好报道已经很少了。有些名为报道,其实记并没有到过现场,只是一味照抄节目内容介绍,一味在报道中大吹特吹。当读买票到剧场看完出来,方大呼上当。  相似文献   

12.
入境问书     
鸣谦  红萧 《出版参考》2005,(9):49-49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朋友的家里,不去参观人家装修豪华的客厅,也不急于陪着朋友聊天,而是往往直奔朋友的书房,看看他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我把这个不太好的习惯称为“入境问书”。“问”久了,我有个发现,就是朋友们的藏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年夏天,由于工作关系,我开始涉猎一些关于地方的书笈。这时,我馆一位编辑《中国善本书总目》的同志,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提供的书名中,翻检着一部清代写本正在琢磨。他已经查阅了一些工具书,并没有找到关于这部书及其作者线索。清代写本,并不珍贵,这本书也能算做善本书吗?他很随便地问了我一句,问我知不知道《龙沙剑传奇》这部书。阅读方志积留的印象,顿时在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我清楚地记得《黑龙江志稿》上有关于这部书的记  相似文献   

14.
读书人都企盼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窗明几净,左图右史,拥书百城,“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难怪古人称书房为“琅环福地”,是神仙居住的洞府呢。文人与书房的感情类于农民和土地、渔夫和船。余秋雨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这是他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第一次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按照惯例,中央领导活动的文字和摄影报道都由新华社发通稿,我和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孙杰、摄影记者刘卫兵承担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近年来,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十分留意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用心体会编辑、记者在标题制作上的技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精华的新闻标题我都随手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现在我收集到一千多个标题,为了便于学习借鉴,我把收集的标题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等门类。这个专门用来收集标题的笔记本就是我的“标题库”。 有空时,翻开标题库,细心品味精美的标题,的确是一种享受。个别独特的标题,由于在脑海里印象深,一看到标题,就能马上联想到这篇稿件的主要新闻事实,有的甚至清晰地记  相似文献   

17.
党 中央粉碎“四人帮”后 ,胡耀邦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 ,他又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那十多年间 ,我有幸作为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的记者 ,经常随同耀邦活动 ,采访新闻报道。记得第一次采访他个人 ,是在他刚刚上任中组部部长一个月的时候。那时 ,我有个朋友叫陈文伟 ,他在中组部老干部组工作。据陈文伟同志介绍 ,胡耀邦同志一到中组部 ,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使中组部面貌大变 ,许多老…  相似文献   

18.
在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前夕,新华社播发了种子队“六强”队员名单,一些报纸也转发了。当时我感到有些画蛇添足。心想,纵然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大赛,球迷注视着一些足球队员,但也不至于逐名逐号地去记。比赛期间,我和球迷们一样,几乎天天看电视转播和报纸报道。几天后,我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9.
4月,我参加新华社第一个"红色足迹"报道小分队奔赴井冈山采访,依据井冈山革命历史独特的"红色背景"制定了初步拍摄计划:寻找有特色、有故事的人物.找准切入点到达井冈山的第二天,我们采访小分队到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采访.培训课上,83岁高龄的全国劳模毛秉华老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革命传统对他的影响.我边拍摄边记录边思考,这些经历上百次演讲的人们,是用怎样的激情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访谈中,我得到的答案就是"责任"二字.  相似文献   

20.
他说“我不是藏书家”从我记事那天起,最初的印象,总是把父亲和他的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抗日战争的烽火正在祖国大地上燃烧,上海已经沦陷。为了躲避日伪的搜捕,父亲改名换姓,独自“蛰居”在居尔典路的一座偏僻小楼上,和中共地下党保持秘密联系,坚持着神圣的抗日救亡事业。每逢节假日,母亲便悄悄地带着姐姐和我,去探望父亲。每次去,我的第一个感觉,便是父亲的那间斗室里又增加了不少书。除了几个小小的竹书架塞得满满之外,桌上、地下、乃至床上,到处堆满了古老的线装书。“父亲真是爱读书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