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昌方言除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西昌民俗的影响。西昌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接受了巴蜀化和云南化的影响,并融汇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西昌方言折射出了西昌民俗化,西昌方言词与在多种民俗化影响下独特的西昌饮食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巴蜀方言重庆话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这一称谓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生,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人文关系,巴蜀方言重庆话是重庆直辖市的代表方言,其语音特点非常鲜明,本文以重庆城区话为对象,考察重庆话主要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4.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5.
客家民俗语言研究,属于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方言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一般的词语解释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言词语的民俗内涵。只有深入解读民俗意义,才能充分了解方言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语音和语法也反映了客家民俗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语音方面对十余年来的巴蜀方言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其成绩与不足,以期有利于巴蜀方言语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许多方言歇后语是根据民俗现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含有某种民俗成分是方言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方言歇后语与地方民俗的密切关系:1.民俗和歇后语都具有地方性;2.民俗是方言歇后语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基础;3.由民俗引出来的后一部分是歇后语的语义所在;4.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先了解其承载的民俗现象;5.旧的民俗消失以后承载民俗成分的方言歇后语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徽州是极具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民风淳朴,其方言别具一格,承载了众多民俗事象。研究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和传承徽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方言中表达空间方位、饮食和宗教信仰的词汇无不体现浓厚的徽州民俗民风,尤其是在构成方言词语的理据上,与民俗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方言词汇与民俗关系的梳理,为方言词汇的理据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也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历史发展和绩溪方言历史演变的产物.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事象在方言中的反映,是绩溪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绩溪方言区别于其它方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巴蜀语言学一直以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研究框架,重视语言的“本体”描述。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多向交流,巴蜀语言面貌已发生悄然变化,这就使得很多依靠传统语言学视野的研究出现了局限性。本文旨在倡导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即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去观察巴蜀地域的语言——诸如方音、词汇、方言岛、言语社区、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作品语用等的演变,以此构建全新的巴蜀语言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是方言研究可资利用且尚待挖掘的重要文献资源。作为调查和研究汉语方言的材料,地方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研究方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利于研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有利于探讨方言形成、演变、方言接触等问题。由于方言条目在地方志的编纂中历来不受重视,而编修者的语言学素养又参差不齐,因此研究者在利用地方志中所录方言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甄别优劣,辨识正误,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13.
仙居、临海和玉环为台州市下辖的三个县,从古至今经历了千年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与民风民俗。本文将语言学研究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对台州三地的民俗展开调查,收集相关民俗事物和方言语汇,总结独具台州特色的节日、习俗命名、时空表达等各方面的方言表达,由方言词汇观照其社会文化蕴含,该研究有利于台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侧面揭示了人们重和谐﹑盼富贵﹑祈平安﹑求吉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方言与民俗关系密切,调查和熟悉地方民俗,能为方言语音的研究提供新鲜的材料,丰富对语音演变规律的认识。梅县客方言字词中有一些特殊读音,隐藏于表示当地民俗事象的词语当中,在此枚举数例,进行分析、考证。  相似文献   

16.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中,包含着相当数量的河北省涿鹿县暖水屯方言。其中的方言词汇更能折射出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部分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窥见暖水屯人民的生活民俗、心理民俗以及性格民俗。  相似文献   

19.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是民间文学的语言基础,是地方戏曲的灵魂,民俗事象是用方言词语记录、传承下来的。对方言民俗词语及其意义的深入考察,是对民俗本身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做出合理解释的前提。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调查、抢救不断丢失的方言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近十年(1997—2007)四川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除了体现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外,四川方言的研究性专著和对四川方言专书如《蜀语》、《跻春台》及各类辞书的研究也蔚为大观。本文对这一时期四川方言的研究性专著和四川方言专书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对崔荣昌先生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和《九十年代出版的四川方言论著》中未提及的少量成果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