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黄禹锡事件和中国学术腐败、新闻腐败。黄禹锡事件震动了国际学术界,也同样震动了中国学术界。为什么黄禹锡事件也震动了中国学术界?国为中国学术界也同样存在类似黄禹锡事件的学术腐败现象,只有比韩国还要严重! 仅《新语丝》网站揭露出的大大小  相似文献   

2.
每个圈子都有各自的游戏规则,科技界也不例外。黄尚廉院士痛斥科技界盛行的“评奖运动”,不过是整个科技界、学术界浮夸风的一个缩影罢了。诚如黄院士所说,不能把这个领域的浮躁虚假完全归罪于科技人员。事实上,不合理的制度造就了畸形的人,造就了畸形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丝雨 《科学与管理》2001,21(6):19-19
<正> 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学术腐败的消息,越来越引起人们对科学殿堂这片“净土”的关注,人们纷纷呼吁:必须遏制学术腐败的滋生蔓延,否则将严重侵蚀科技界的健康肌体,危害科教兴国的宏图大业! 首先让我们从轰动国际科学界的两起伪科学丑闻谈起。一个是狂热吹捧为具有“世界水平”的水变油“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4.
百鹤 《科学与管理》2003,23(5):13-13
<正> “腐败”在社会上特指官场风气的腐烂与败坏,近几年又侵入学术界,使得学术界这一方净土,也开始盛行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浮躁浮夸之风,比如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抄袭剽窃、他人代笔、买卖书号、徇私关照、项目垄断、虚假鉴定、内定奖项、博导“不”导,近亲繁殖等等,凡些种种人们称其为学术腐败。 学术界崇尚科学、民主,求真务实,是探索真理和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传道”,“为人师表”。自古以来就有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宋  相似文献   

5.
学术腐败的博弈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科技广场》2004,(8):105-106
学术腐败是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博弈论角度分析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建立了学术研究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制止学术腐败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童吉 《中国科技信息》2006,(21):327-328,330
如何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学术腐败现象,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学术规范是当今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极大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学术腐败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做了探讨,尤其是对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监督学术腐败行为的意义与具体实施做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术腐败事件频繁曝光于媒体,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通过对两个学术腐败行为模型的分析,试图找出学术腐败行为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避免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术风气欠佳,主要表现是剽窃他人成果,挂名他人文章和贿选进入名次等。尤其是利用行政权力,在他人文章上挂名,影响更坏,不次于剽窃行为。批评“伪科学”、“赝科学”,不如提“端正学术风气,促进学术争鸣”为好。一、学术界有点争鸣,也有人说基本上无真正的争鸣。原因:1.学术民主不够,媒体上只许一方批评,不许对方解释;2.学派未形成,有争鸣也是单枪匹马说说,争而少论,论而无果,对促进学术发展作用不大。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原因要从科技界、学术界找。二、管理就是引导。20多年来,评技术、学术职称,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9.
学术腐败与学术激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骆品亮  陆毅 《科研管理》2003,24(4):15-21
腐败现象正从政治、经济、金融领域向学术界蔓延。打击腐败固然能惩前毖后,但成本过高。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尤为可取。本文运用代理理论建立大学与教师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模型。模型的次优解表明,信息不对称下学术腐败问题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文章结合研究型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阐述如何通过学术激励来减少学术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9,(9):18-19
<正>跑"部"前进、移花接木、论文造假……一件接一件的学术腐败案,一个又一个因造假而被牵扯进来的科技大师,科技界造假日趋严重,让公众再次将目光聚集在这块往日的净土上。科技界道德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