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唐宋诗词的审美教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学中.主动观照发掘唐宋诗词的形式美、情感美、意象美、哲理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进步审美理想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需要.是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亮意象。这既是文化审美传统的影响所致.也与当时文人的“乱世心态”有着密切关系。月亮意象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多种美的形态。通过分析这一时期诗人对月亮意象的选择.我们进而探索月亮意象的多种美:残缺美、疏淡美、冷清美、和谐美以考察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的概念生成于人类问世之后,审美是借对象联系主体的意象世界。美是生命意象的符号显现;审美是生命意象的符号体验。同时,还涉及审美想象、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等。  相似文献   

4.
意象美是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具有比兴性、主观性、创新性等审美特征.将意象美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起到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告意象是当代广告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段,它与文学意象在审美月的、审美体验、审美形式上有着质的区别.广告意象的真是一种立足于信息真实的虚拟真实,广告意象的善是基于功利性的社会文化的善,广告意象的美是一种仿像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意象和意象化辞格的定义、特征以及意象化辞格的审美效应、思维活动流程及其心理基础作了细微的探析。文章着重从心理和审美的角度,通过意象化辞格具有的情感驱动性、拟态描写性、扩张超越性、感物指向性和相应的神韵美、怡情美、空灵美、意趣美等特征,去透视其思维活动流程,并分析这一活动流程的心理基础:知觉的变异、心理的幻觉、心象的虚拟。最后指出:意象化辞格源于主体的变态心理感受,是主体审美直觉幻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含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本体,在高校古典文学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鉴赏式审美意象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经历审美注意、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领悟和审美净化五个阶段.最终完成这五个阶段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去发展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从审美、鉴赏的角度,从不同的诗篇中挖掘美的内容,筛选出审美的基本因素;诗歌中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等一系列美,从而积累审美经验,建立审美的信息网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德国著名诗人席勒也曾说过:“若要把感情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是人本身的需要。学生爱美、求美之心非常强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并与联想与想象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使学生在美的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激发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审美心理学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夸张辞格生成的心理机制———审美求异心理、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审美情感以及审美想象;并根据其心理机制,论述了英语夸张辞格创造出的形象美、意象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14.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意象",它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种创造。因此,教学意象的生成是教学美创造的核心机制。在这一独特视角下,教学美的特征主要在于师生的互动性、历史性和境域性,师生的共同美感是教学美创造的基石。有效创造教学美,必须立足师生的共同美感,促进教学审美意象的生成,消除抑制教学审美意象产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17.
曹桂玲 《现代语文》2009,(10):154-155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了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领悟文字美、感悟意象美、感知情感美三个方面介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相似文献   

18.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19.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20.
论文截取猿意象中的几大主要意象类型:美猿、神猿、白猿等,分析了猿意象所具有的神性之美、人性之美、诗性之美。探讨自然之猿在历代书写再创造中如何逐步丰富,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与文学形象的审美历程。文章还剖析美猿的神性之美,在综合分析了神猿形象系列之后,深入分析其仙化观念凝聚之典型意象:白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