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善 《现代语文》2004,(11):31-3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栀子花开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进行语文教育创新。要推进语文教育创新,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这个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倡导个性化、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好“引导”文章。  相似文献   

3.
连续多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我深刻地感悟到:语文教学要适应新时代新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更新教育理念,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育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释放。现把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连续多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我深刻地感悟到:语文教学要适应新时代新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更新教育理念,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育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释放。现把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需要的是新观念、新方法。如果拿以往的“满堂灌”到后来的“满堂问”来实施新教材,那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理智的。既然是教师,又是语文教师,就要视“头脑不是一个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把教师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看作是点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能。因此,语文教师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明确“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语文教育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观。为了达成这个理念,则要弄清楚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对师生的角色也进行了重新定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可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如何把这一创新教育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笔者的体会是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9.
说“主导”     
杨金 《云南教育》2001,(20):28-29
八十年代,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提出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在语文教学讨论中,有人把“题海战术”与科学训练混为一谈,又因为外国有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说”而认为提“教师为主导”不妥。前一个问题,钱老师有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来澄清。关于“主导说”,我谈点看法就教于全体同仁。我们的中学教育是班级教学。每个班都是几十人。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然都要受到纪律约束,自由学习与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胡久晔 《学苑教育》2012,(22):40-40
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的改变,关键之一是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树立“语文立人”的教育目标、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同时着力构造“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就显得呆板乏味、干巴巴,而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是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行动情后入情,而致“缘情悟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四字诀”即用“读”、“看”、“想”、“议”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读”——朗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邢颖 《成才之路》2010,(7):74-74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很多中外教育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黄麟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李瓯潮 《教育现代化》2005,(11):100-100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练,要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正处在关键日寸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谨慎的操作。教育价值要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教学策略要追求“过程”和“方法”的融合;教学理念要实现“多元生成”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实现“人文的感悟”与“语文的感悟”的兼顾。  相似文献   

17.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论虽然是针对所有学科的,但对语文似乎更有实践意义,在把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时,要将其“语文化”。下面是笔者在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史上,语文作为独立的分科教学所产生的时间并不是太久,但是,其实质上的语文教学在教育史上应该是非常漫长的了。打开漫长的古代教育史,语文教学应该说是风平浪静的。到了近代、现代,教育领域给予语文一个确切的身份后,语文教育便经历了许多的变幻。特别是当代语文教育,一方面师承着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它又要直面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主义和理论”,承受着来自西方先进文化浪朝的冲击。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相对平静后正面对着变幻无穷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9.
教语文,要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证明,小学语文教学应抓好“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和基本习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有营根固本、正心启智,学生方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