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责任感是我国公民素养的核心成分,更是维护社会秩序、振兴民族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道德基础。研究者比较分析了近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内涵,理论阐述了社会责任感结构模型的多维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并对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现状、评价体系与培育模式做出了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未来方向应深入探讨社会责任感的结构模型及其心理机制的本土化研究,拓展其研究对象与方法,建构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及其目标评价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高、操作性强、人本性价值取向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目标与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公民政治文化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不可缺少的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如王权思想、人治思想、臣民意识等,则压抑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因此,要实现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由王权转化为民主、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为中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形成和流行于 1 7— 1 9世纪上半叶 ,在 2 0世纪 80年代重新复兴 ,90年代持续升温。它起初被视为改革斯大林全能国家模式的出路 ,后来又受到改革国家并调整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要求的推动。复兴以来的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人们在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 ,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受到重视 ,研究范围极大地拓宽 ,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前景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正[栏目主持人的话]围绕"权利"与"德性"展开的对公民概念的现代阐释,在西方学术史上集中包含在自由主义的公民理论与共和主义的公民理论中。这两种思想传统对现代公民观念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线索:一是各自对公民观念的创发。相比较而言,古典共和主义的公民观念虽然历史更为久长,但以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念却是近代以来直至今天西方社会的主导观念。构成第二条线索的是两种公民理论间的相互批评。它们的争论为我们揭示了公民观念发展中的种种分歧与困难,两种公民理论也因相互争议而相互激发、彼此推动,构造出现代西方公民观的真实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关系 ,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甚至有学者断言公民社会就是民主化的充分条件。但人们忽略了公民社会概念的差异、公民社会对国家及民主的依赖、虚假的政治变量的存在以及“公民社会决定论”的误导等诸多重要因素。笔者主张反思这种乐观的理论态势 ,重新审视当代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 ,全面而谨慎地解读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社会治理实践,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整体改变而产生流变.公民教育在古典城邦治理中体现为公民德性教育,在神学统治时代社会治理中体现为宗教信仰教育,近代西方社会形态转变中确立了公民教育法治主义传统,在现当代社会治理中走向繁荣.公民教育切合西方社会治理注重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和多元治理的特点,在制度约制和规则教化两方面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公民教育在西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镜鉴.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公民的主要渠道,可以成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 ,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本文旨在理清此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时下复兴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对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政府行为选择之间的相应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此为基础阐述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意识培育的关系。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公民意识的提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公民意识的提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了当今公民社会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些欠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政府必然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培育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层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微观层面主要从扩大公民参与渠道、推动学校德育改革、培育有德行公民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价值与模式:历史视野中的我国公民教育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贝  周光稷 《教育学报》2007,3(4):63-68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即使当前的公民教育研究看上去与“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也远非如此简单。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所依托的,不仅是中国当下正在建构的“公民社会”蓝图,还有百年以来中国纵横交织的现代化历史,以及东西方学术冲突融合的积淀,这些因素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公民教育构建的价值和模式。只有明晰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各种理念的历史来源及其合理性,公民教育的展开才能具备现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青年自组织与公民社会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青年自组织参与公民社会培育具仃重意义。新时期具有青年自组织参与公民社会培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与针对性。提出拓宽青年自组织参与公民利:会培育途径的策略,主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青年自组织的作用,从而推动公民礼会培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刘哲 《华章》2012,(35)
“公民社会”概念,自引入我们国家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公民社会在我国发展的特点以及其对我国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论证公民社会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的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公民社会逐步扩大并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要发扬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亦日益明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显紧迫和重要。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公民社会内涵和特征及其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尤其是其市民社会理论中内涵的自由、法治和民主精神,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当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十分必要,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前提,以民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承载者,也是公民作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培育公民意识对加快我国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公民意识源起、内涵及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阶段培育公民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建设与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教育等公民社会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教育及相关研究中,这是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进步的结果。大学教育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承担重要责任。通过阐释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态势,分析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关条件,大学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探讨我国大学如何为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开展公民教育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政治、法制、经济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加速期,人民内部矛盾也进入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是重要原因,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势在必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具有批判精神和公共理性为特征的公民文化,促进我国公共领域建设,对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公民社会”概念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7世纪是近代公民社会形成的初期。这一时期的公民社会概念指的是一种政治社会,甚至与国家同义,而不是当代西方学所意指的社会的非政治领域;17世纪公民社会概念相对的不是国家,而是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