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生态文明则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此,必须立足于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也是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现实要求。为此,必须探寻切实有效的途径,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观以及生态责任观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从而使建设生态文明和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球化问题的缩影,也是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马克思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阐明、对马克思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生态治理国际化三个维度提出了马克思生态文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入手,进一步论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最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现阶段的新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途径有待后人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创建贯彻落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全面、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高校发展的强大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存续的关键话题.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合法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从反面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惟一适合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以及我国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正面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深刻内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科学、和谐与公正、持续与发展的特征。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特征以及重要意义基础上,更好地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