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大学的力量     
大学的力量深刻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作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作用于改变人的命运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作用于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大学的力量来源于自身的办学理念,来源于知识的创造,来源于学生的成就,来源于对社会的服务;培育、壮大大学的力量,必须正视大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把握大学发展趋势,推进大学改革,改进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英国在宏观大学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大学和政府之间围绕大学自治和国家控制展开了长期的利益博弈。最终政府一步步介入大学之中,而大学在保留适度的自治权的同时,也接受了政府宏观政策和市场法则的调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坚决捍卫大学自治权;加快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正确处理制度创新和继承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近代大学也兴起、发展起来。研究近代大学,有利于透彻了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实质,有利于通晓近代西方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撞击、融合的事实,有利于清楚近代中国在世界巨变的滚滚洪流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近代大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必须的。本文从近代大学的研究领域入手,研究1994年到2005年这一阶段,教育史界对近代大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朝被确立以来,历1300年而不衰。近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科举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905年被明令禁止。它对社会政治、思想及文化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可概括为:1.摧残士子,造成了近代人才的缺乏;2.败坏士习,加深了近代政治的腐败;3.窒息思想,延缓了近代政治改革的进程;4.禁锢智慧,影响了近代科学文化的繁荣。科举制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校长的视角来总括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经验,可归结为以下方面。首先,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表述,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大学之道的耦合,是推动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制度建设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基点。第三,精神建构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核心。第四,文化自觉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文化使命。第五,和而不同是大学本土化发展应具有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6.
政府资助是中国近代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之一。近代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补助经历了从少到多、从随意到逐步规范的过程;中国近代私立大学除得到中央政府资助外,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资助。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者和标志性人物.对国立大学校长管理权限和产生机制的探讨,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管理机制,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总辖全校事务,其产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立大学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进入近代,中国人民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社会各阶层通过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寻求民族进步与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反对,改革都难逃脱失败的命运.中国近代改革开放运动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逝去,但是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却延绵传承,推动中国大学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近代大学留给人们的文化集体记忆,得益于20世纪初的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人,中国近代大学呈现出的“士志于道”的文化精神、“器以载道”的以物化人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等方面的文化性格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还应让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并能够用英语对外传播本土文化。因此,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几乎被忽略的状态,英语教师应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促进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教学的兼容并蓄,从而最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任娟 《西部素质教育》2019,(4):178-178,180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然后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策略,包括在教材中重视中国文化的元素;改革大学英语考试模式,促进评估体系的科学化;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10日,大学、政府与学校的伙伴合作与文化融合——三种文化中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美国、日本学前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会上既有学前教育领域德高望重的泰斗级专家表达自己的远见卓识,也有见解独到的学者发表精彩的论述。这次会议顺应了国家学前教育改革的大势,有利于推动大学、政府和学校的伙伴合作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0月,教育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中国大学文化高峰论坛",同时召开了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开题报告会。会上一部专著——《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引起学者的重视。书中提出的中国近代大学精神是什么,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历史源流,中外大学精神的交融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培隆 《教育与职业》2012,(17):182-183
文章通过阐述语言与文化的相关语言学理论,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导入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及判断学生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语言能力,同时希望探索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教学策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大学积极地引进西方大学的"考试荣誉制",这既促进了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实践之中,却因大学生自治能力较差、"考试荣誉制"本土化改造环节缺失、中国近代大学考试管理制度本身的弊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这项考试制度改革无疾而终。当代大学推行"考试荣誉制"的基本思路在于:积极推进大学学业考试管理理念的转变并进行"考试荣誉制"氛围的营造,这是推行"考试荣誉制"的逻辑前提;深入反思中国近代大学推行"考试荣誉制"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建立起有效的防范制度;加大对于"考试荣誉制"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成功开辟的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同近代中国社会一道走向没落的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翻开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除了教会大学以外,外国人还有不少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大学。这些大学的创办虽然出于投资者不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他们引进和利用外资及先进的教育资源,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外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发生在中外文化第二次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中国传统大学之道的基础上,借鉴和融合西方大学精神,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内涵和特色的本土化大学精神,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王宏德 《文教资料》2011,(9):119-121
容闳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是耸立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一座丰碑。他的教育计划由其读大学期间便开始形成并最终得到实行。然而由于清朝廷的局限,当清朝廷决意撤销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时,容闳也无法挽回其教育计划中途夭折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