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主体性地位的弱化或缺失是教育改革及教师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转化性学习理论的深度性、经验性、反思性及实践性等特征,与教师主体性学习身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基于转化性学习理论的视角,可以从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树立教师全人发展的理念、建构科学的组织机构等角度出发,促进教师主体性学习身份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和主体性教育背景下 ,要重视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以及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性关怀。实现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性关怀 ,必须从教师作用的正确定位和学生地位的提升两方面努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是多媒体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对教师教育领域关注外在标准与关注教师内在主体性之争进行讨论。本届峰会关注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在内容上通过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存在与教师作为社会建构存在两个方面呈现,在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质性研究,体现出教师教育研究人文主义取向。人文主义取向教师教育研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在于:教师教育需要首先关注并理解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教师教育研究应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实现教师教育研究的全球视角与本土情境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曾立荣 《文教资料》2010,(24):196-197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5.
生成主体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了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主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6.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为了近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义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标的体育教学理论,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论。主体性体育教学具有交往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性。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应启迪、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情景,进行主体建构发展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是启发、发展、建构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应贯彻实施主体性教育 :课堂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转为学生 ;课堂教学的形式应由单一转为多样化 ;课堂教学的氛围应由紧张转为活泼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人是社会的主体,文化转型的过程也是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文从文化与人的主体性、文化转型期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以及文化转型期人的主体性的构建等方面分析了文化转型期中人的主体性的现状、所受的影响以及构建情况。对文化转型期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对人的主体性得以优化建构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只有“抗疫”课程化,教师才能教得专业,学生才能学得有效。创生取向的课程具有情境的真实性、过程的建构性、师生的主体性和成长的共进性四点特征。创生取向的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包括课程拓展、课程整合与课程新编。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学生获得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主体性研究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教师研究范式从关注外在影响因素到关注教师个体内在本然层面的重大转变。在回顾教师主体性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主体性的概念、价值,教师主体性缺失因素以及建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梳理,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未来教师主体性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科教育》2009,(3):21-21
本书借鉴解释、建构和实践的思想,探讨了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首次明确提出“教师创生课程”的命题,并对其内涵、合理性、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表现方式和形态、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反思性建构者,应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程创生涉及四方面:目标创生强调教师应由过分注重知识掌握转向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杨庆国 《文教资料》2007,(27):79-81
主体教育倡导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生成性,视课程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的文化品性。主体教育的建构对传统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本文从主体的交往性、创新性、生成性、参与性等方面探讨主体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孟子乐教思想的深层意蕴是人的发展,其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活动的利益追求,乐教是教师追求教学利益,实现自身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教学利益是教学活动中满足教师生存发展需要的对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孟子乐教思想对建构当代教师教学利益观的启示表现在:“得”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主体性;“英才”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关系性;“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活动性;“乐”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发展实质.  相似文献   

17.
姚利民在《大学教育科学》第1期撰文提出,教学互动性、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性等教学理念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发展,高校教学方法的基本走向是:一是在功能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由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变为在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浅析师生交往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师生交往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是对主体性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淡化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倾向,建构生命课堂的模式.使课堂成为彰显主体间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体育本科生应具备独立自主性、自我能动性、个体独特性三个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理论。提高认识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新教学方法,建构主体性教学机制;加大教育力度,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培养和发展民办高校体育本科生主体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