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现代课堂更加多元。丰富教学手段是现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工具,可以提升综合教学效果,在实践中,需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积极探索,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李健虹 《科教文汇》2008,(10):122-123
品德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致使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因而制约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品德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动口、动情、动心,并使之落实到行为,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悟、活动,演绎课堂三步曲,从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叶国胜 《科教文汇》2009,(17):59-59,9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活起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网络资源、利用电视视频几方面,介绍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雷艳芬 《科教文汇》2014,(8):187-187,193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通过课堂、课外两大阵地的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内心体验,必须关注学情,设计弹性方案,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品德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到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良好的品德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课堂作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阵地,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极为重要。应试教育下,教师采用教学模式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新课程的提出,要求每位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构建一个高效课堂学习环境空间。那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怎样构建呢?对此,文章小对学品德与社会课高效课堂的构建做了以下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教师正在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既能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做到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目。《品德与社会》学科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话理论源远流长。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品德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合作热起来。本文通过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策略,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设置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社会、感知真善美丑,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趋善避恶的习惯,并自觉将一些正确、健康的习惯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3)
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德育课旨在传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本文结合当下中职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中职德育教学现状,从紧跟时代潮流、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搭建校内外德育社会实践平台、设立有效评价激励机制这四个方面,对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及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对认识社会以及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倡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一种平等的师生对话。让小学思品课堂真正地实现真实民主化。这样的课堂才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高效的。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与学生现实与心灵世界的完美融合,.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的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易掌握,容易接受。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人行为习惯,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力求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书育人"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小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品德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重点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的办法,让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品德课程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的四个层面是:健康和安全地生活、愉快和积极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和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带领学生体验、探究、交流.品德教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课程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敖其建 《科教文汇》2007,(8Z):134-134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针对社会的进步和中国面临的问题,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及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把教学实践活动引入历史课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