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色彩。情感与启蒙是百年美学发展的两大主题,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涵。20世纪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感与启蒙——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美学传统迥异,中国美学鲜有对"审美经验"纯粹形而上的追问与探究,却代之以大量体悟式艺术经验的描绘与阐发.中国古典美学众多概念和范畴的提炼,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特有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超功利、自律性"审美经验"范畴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问题,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学探讨的重要主题.20世纪中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具有浓厚社会功利性色彩的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盛行,审美经验问题被狭窄化为美感问题和简单的唯物认识论和反映论问题.20世纪后期,审美经验研究则呈现出开放、普适、兼容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蛰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蛰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莹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9.
真的探索 美的追问——朱立元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先生,您好!进入新世纪,中国美学也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多元发展的时期。中国美学向何处去,美学界也包括您正在进行着不同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所有这些努力都将构成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而任何发展和展望都离不开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反思,首先您能否简要谈谈中国美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和收获?  相似文献   

10.
<正>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和三位代表人物两个方面,可见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一种“翻译中国美学”,希望能够建立中国自己的美学,而不是依赖外国专著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中国美学文献学也在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历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中国美学学科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虽然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继续做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拓宽和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为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蔡仪先生在 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艺术论》和《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都对 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有奠基的作用。其对美学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及以西方美学为美学的学术偏颇同样对新中国美学有深刻、普遍的影响。同时,其突出的二元简单对立和西化倾向也成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型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 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个大题目,却大题小作。其一从当年的《美学向导》切入,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在当时对中国美学具有启蒙意义的小百科全书,它既反映出当年美学热的激情,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学视野的局限;其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学开始全球化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如何言说,从"形式美"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有引进、(中外文化间的)对话与创造话语一些方法;其三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语境来看,"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内含着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一种对话关系,内含着中国美学对传统美学的一种转换性创造。全球化向美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中国美学的声音与智慧,这或许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的意义所在;其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从苏联模式走向了全球化,二是由古典走向了现代。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美学正处在重大的转型时期,中国美学应该为全球化的美学提供出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18.
乔雪 《现代语文》2006,(3):90-91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进步大、成就高。这一时期德国美学有很多流派:德国古典美学、德国浪漫派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唯意志主义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美学等等,不管哪个流派对有关部门艺术的美学问题都很重视,很多作都有相当篇幅专门探讨有关绘画、音乐、学、戏剧等部门艺术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美学这一概念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中国美学的内涵则需进一步考究。总之,在美学前面加上前缀"中国"属一个限制词,表明中国美学是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其他领域的美学的。本课题笔者在分析中国美学方法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关中国美学方法论中的悖论反思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中国美学方法论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