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著名教育家、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晋鸥先生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江吟先生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著作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俊华编审和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学术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方建勋研究员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艺术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艺术     
正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次活动陆续收到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的来信来稿。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应本刊邀请题写"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武汉必胜中国必胜",为科学打赢这场战"疫"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艺术     
<正>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详见2016年8月综合刊邀请函)本次活动陆续收到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的来信来稿,经《科学中国人》编委会与西泠印社出版社专家共同研究,先在《科学中国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艺术     
正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详见2016年8月综合刊邀请函)本次活动陆续收到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的来信来稿,经《科学中国人》编委会与西泠印社出版社专家共同研究,先在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期刊登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著作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俊华编审和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学术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方建勋研究员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养常指人的性格、气质与人性修养。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是人的两类基定素养,但往往不同人或人群,可能会有所不同。"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在国防高尖端科技域荣得的最有份量的科学技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是这浩大工程中的核心砥柱。根据文献资料参考,探寻到"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们不但具备高端科学素养,还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这其中还包含哲学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艺术文学素养。正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良性结合,使科学家规划出"两弹一星"这一新中国科学前进的蓝图。  相似文献   

14.
正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揭晓。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天宫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4G掌门人"、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学家获奖。本届年度人物特设5项特别奖。其中,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终身成就奖",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获"杰出大学校长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等11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卫等5人被授予"科技型企业家",北京太华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太华获"文化艺术创新奖"。  相似文献   

15.
邀请函     
<正>尊敬的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  相似文献   

16.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活动来历"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是经过多方商议和支持,由中国科协《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8.
<正>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启动实施以来,政府对科技的大幅投资使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迅速增长,这一时期还见证了中国成功建成大型人才智库(包括从国外聘请科学家)以及科技发展基础设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中国依然面临着"追赶跨越"以及取得世界级科研成果与影响力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高质量基础科学,给予前沿科学和年轻科学家更好的资助。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幅画,了解这幅画,才知道科学与艺术融合如此紧密,以至一位科学巨匠与一位艺术大师灵犀相通,一见如故,由相识、相知进而对科学与艺术观点不谋而合,便生出这惊世的艺术杰作——“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已故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绘画艺术大师李可染教授1986年专门为其老友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20.
海归科学家既有基于母国纽带关系的国内网络,又有基于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国际网络。这种职业关系的二元网络对科学产出起着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143位海归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与国内的二元关系网络对科学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选取该群体个人履历信息、职业发展轨迹信息、从博士毕业至2013年间发表的3061篇国际SCI科学论文建立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合作网络对海归科学家的科学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国内关系纽带对海归科学家科学产出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