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科学     
《科学中国人》2022,(4):10-15
大气亚硝酸的大气化学过程与来源研究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秦敏研究员等人合作,揭示了沿海城市大气环境中亚硝酸气体(HONO)的化学特征、分布及来源。相关成果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大气HONO的光解是羟基自由基(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识别大气HO NO来源对于理解大气化学过程及模型准确模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2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联合报告了双自由基CH2OO的潜在功用:这些无形的化学中间产物,是针对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强效氧化剂,能够自然地清理大气,达到为地球降温的效果。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大气污染物防治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废气治理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依然严重。本文对不同废气治理方法产生的二次污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少和解决废气治理中的二次污染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与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是大气污染预报与控制的核心研究工具之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大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考虑大气污染排放的时空规律,进而再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演变、清除等过程。模式开发涉及大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生态学、大气探测与遥感、污染控制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复杂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大气污染数值模式在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中的应用实例,阐述空气质量模式在城市和区域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以及未来的模式发展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辽宁省锦市大气降水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探讨了盘锦市降水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大气降水监测已成为环境例行监测的一部分,目的是准确、及时地了解全国或某一个区域的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污染范围和程度。掌握酸雨污染的主要污染组分和特征,为控制酸雨提供依据。降水的化学特征主要指化学组分、PH值、电导率等。笔者通过用秩相关系数}~:2v]'2006年~2010年辽宁省盘锦市大气降水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盘锦市大气降水中主要化学特征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气候环境     
正气溶胶在大气边界层中的火炉、穹顶与阳伞效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辛金元研究员团队与哈佛大学ScotT.Martin教授团队合作,基于北京地区大气污染边界层物理与化学耦合观测,联合构建了气溶胶在大气边界层中的火炉、穹顶与阳伞效应模型。研究论文发表于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论文探究了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策略与气溶胶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揭示大气中存在一个转换高度h,在h之上吸收型  相似文献   

7.
环境化学若干研究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着重提出跨介质(多介质)变化特点,动态过程的化学研究,如大气非均相化学、土壤(底质)环境界面化学、氮汞元素化学循环、污染控制化学和“绿色”化学、清洁工艺、污染点修复等,结合研究问题,还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环境化学中的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8.
多原子有机自由基的光谱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是深入了解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机制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我们关于这一类化学物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工作是重要和迫切的。目前,多原子自由基的光谱和动力学的研究是分子光谱和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本文主要回顾作者在这一方向上的初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简介:汤华燊,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物前沿研究中心主任。1976年毕业于越南西贡科学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1986年—1990年先后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和任研究员;1990年—2014年,在C S I R O工  相似文献   

10.
正专家简介: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承担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及省部级奖11项,获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研究网络(Global Atmosphere Watch.CAS-GAW)立足于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创建与发展,已完成了5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和一个联网观测质量控制与管理(QA/QC)中心的建设,创新完成CERN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网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CAS-GAW将建成国际标准的特色区域大气成分观测基地及环境、气候效应综合研究平台,继续主导和引领我国大气环境科学地基联网观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为大气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外交谈判等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闻     
科教大事:最新科教新闻中国将斥资2.5亿元研究大气复合污染中国科学技术部与广东省日前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推进"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系统开展科技攻关。国家将资助这  相似文献   

14.
倪春华 《知识窗》2012,(7X):33-33
<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源的消耗,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绿色化学"便应运而生。一、进行"绿色化学"教学的意义化学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使人们受益匪浅。但是化学物质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如矿物质的燃烧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引起温室效应;硫氧化  相似文献   

15.
正大气化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多问题亟待突破和解决,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逐渐深入融合,全球化大气污染等课题也成为研究者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就是要重视基础,突破学科研究难题;‘仰望星空’就是要放眼大局,推动前沿交叉发展。"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长聘副教授林金泰,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放眼世界探索全球化大气污  相似文献   

16.
黄怀曾,环境地球化学专家,江苏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区域地质、构造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创新指导委员会成员。他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获得了2010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为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国十条"),提出了京津冀地区2017年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5%,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μg/m3左右的目标。"大气国十条"实施以来,北京、天津和河北相继出台了对应的行动计划,分别从"控煤"、"控车"、"控尘"、"控工业污染"和"控新建项目污染"等方面部署了防治措施。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团队从观测和模拟的角度对该区域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开展了评估,以期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2014年SO2和NO2大气平均浓度下降约20%,PM2.5大气平均浓度下降约10%;其中河北SO2、NO2和PM2.5的下降幅度最显著。上述污染物浓度在冬季比夏季降低更显著。与2013年冬季相比,京津冀2014年冬季PM2.5中硫酸盐的比例略有下降,硝酸盐的比例略有增加。模式模拟表明,2013年和2014年该区域气象场无明显变化,由于控制措施的实施导致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变化,进而导致2014年冬季京津冀PM2.5浓度下降,但对夏季PM2.5浓度无有利影响,并存在臭氧污染的潜在风险,与观测结果吻合。在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过程中,控制重点应向河北倾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大气环境容量概念、研究的技术方法等进行了论述,同时讨论了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在环境总量控制、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的意义,以及对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开展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将以大气细颗粒物(PM 2.5 )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型,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杜振贡  翟永春 《科技风》2011,(18):48-49,51
COD(化学需氧量)是废水排放的重要技术指标,直接反映水质和环境污染状况。本文着重介绍采水型多波长紫外COD自动在线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对关键性问题及实现方法加以说明;针对当前市场现有的化学或电化学COD监测仪在实际运行中都有不同的缺点和二次污染问题作出分析,并通过对该仪器各项技术指标的测试来验证仪器所达到的效果和可用性。紫外吸收水质监测仪主要利用光谱分析技术,无需经任何的化学预处理,无二次污染,能够真正实现在线、实时的监测。可以全面提高水质监测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