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神经成像特别是脑成像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包括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神经科学技术的改进等方面,它们不但促进了科研和伦理共同体紧随神经科学研究与试验进展前沿,也深化了我们对健康与非健康的大脑的形态学与功能的理解以及对科研伦理本质的解读。然而,脑成像技术同样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我们急需对其进行深入的伦理分析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金秋十月,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共赴此地,是为了参加第二届全国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学术会议。2015年是全国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学术会议举办的第二年,会议成立时间虽短,却声名远播。会议发起者叫朱朝喆,作为国内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研究的学者以及此项新技术的积极推动者,在这个新兴领域里,从填补国内外理论空白到走向应用实践,朱朝喆带领他的  相似文献   

3.
神经科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之一,近年来随着脑成像和脑电测量技术的日益成熟,神经科学与管理学等相关领域不断地交叉融合,使得神经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进入视野,并随之发展.本文在介绍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基础上,重点介绍神经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并就神经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把人类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列为重点研究学科,不少有识之士亦纷纷投身到这一科学研究领域,甚至有的科学家把对脑的研究说成是"脑对脑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揭示脑的奥秘。当前科学家在神经科学领域正把研究推向细胞和分子水平,那么对于21世纪初叶的神经科学我们又能作什么预测呢?  相似文献   

6.
正刘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资助。刘涛研究员于2012年9月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他结合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虚拟现实、超扫描等技术,致力于消费者神经科学、消费美学、神经教育学和群体行为等领域的研究,曾先后在包括Neuroimage,Child Development,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Ergonomics,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等国际顶尖或高水平期刊(SSCI/SCI索引)发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当前机器人研究遇到的瓶颈,机器人与神经科学交叉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机器人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可以作为现有方法和理论框架的一种补充。文章对"类脑"智能机器人的潜在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中科院自动化所机器人团队的工作对"类脑"智能机器人研究初步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章提出,从功能和性能出发的机器人和与神经科学交叉的机器人可以平衡发展,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8.
脑与神经科学研究对于健康、教育学习和技术开发(新型计算机和机器人,如神经形态芯片)意义重大。近期,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科学部际工作组发布报告,明确了重要挑战,强调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加快神经科学研究,并提出了17项建议。  相似文献   

9.
脑与神经科学研究对于健康、教育学习和技术开发(新型计算机和机器人,如神经形态芯片)意义重大。近期,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科学部际工作组发布报告,明确了重要挑战,强调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加快神经科学研究,并提出了17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 ,推动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 999年 1 1月 2 7日在原上海脑研究所基础上正式成立。神经科学 (或称脑科学 )是用多学科的手段综合研究脑的正常功能和脑疾病机制的一门新兴科学 ,其研究对揭开脑功能的奥秘和认识人类自我、防治神经系统疾患以及开发智力等都有重大意义。神经科学研究所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员之一 ,也是中国科学院探索研究所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试点。中国科学院聘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教授蒲慕明担任首任所长 ,在国内首开由外籍专家担任所长之先…  相似文献   

11.
在医学成像物理和技术的研究领域,功能成像的发展速度惊人,主要是为了满足脑功能成像研究和脑功能性疾病诊断的需要。医学影像正向定量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方向发展,在很多领域,尤其是肿瘤诊断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北京大学医学影像学研究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需求,在这些国际上前沿领域的发展中进行了探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在医学康复领域里,对如严重神经或肌肉伤残患者来说,直接用大脑来控制装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对那些思维正常但有运动障碍的人提供有效帮助是现在康复医学面临的一个新难题。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对神经系统功能认识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涉及神经科学、信号检测、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交叉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结合了神经科学、微电子和计算机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射频实验室负责人薛蓉研究员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有十几年从事磁共振技术研发工作的经验、,曾获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五年全额奖学金,美国MedtronicInc医疗器械公司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青年研究人才奖学金。作为主要的磁共振研发人员,参与了多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联邦科研项目,先后在国际上发表了数十篇脑功能和结构成像的期刊文章及会议文章,并在弥散张量成像和高场磁共振成像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及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脑研究的现状,10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今后10 年的发展趋势, 以及国内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已有基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和国家其他科技领域 的经费资助,结合国内对神经科学的急迫需求,提出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及优先发展方向的 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对下列问题的研究:(1)神经信息的传递、加工、整合和调控,(2) 神经系统的发育、退变、再生和修复,(3)脑的复杂性及学习记忆、意识、认知机制,(4 )包括药物成瘾在内的精神疾患的发生机制及新的干预机制,(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 络及其病理生理意义,(6)一些与神经科学有关的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也是人体中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在坚硬的颅骨下包裹着像豆腐一样又软又脆的脑组织,这里细胞密集、血管丰富,不同的细胞聚集成一个一个的核团,严密地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在这里进行的每一个活动都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与存亡。神经科学被誉为新世纪最有前途和希望的学科之一,随着全球"脑的十年""脑计划"等项目的开展,我国神经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脑计划"研究即将推行。探索大脑未知的领域,勇气、能力、创新、  相似文献   

16.
该实验室是在原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的。实验室以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为目标,围绕脑的可塑性这一主题,开展神经科学前瞻性基础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脑的这种变化的能力称为可塑性,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日报讯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科学家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病学年报》上。  相似文献   

18.
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兴起只有20多年的短暂历史,由于其高度跨学科性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密切相关,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交叉领域——认知神经科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代脑成像技术为我们开启了从未有过的机遇:科学家可以在0.5秒和3毫米的时空精度上观测活体人类大脑的全脑功能活动。这再一次唤起人们全面解读长期以来的神秘话题——"心脑关联"(Brain-Mind Association:BMA)的兴趣。近20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迅速发展,该话题已被初步探索并在心脑关联和脑功能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概要介绍这些进展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人脑功能连接组研究框架,类比人类全基因组关联方法,指出人脑功能连接组关联方法是深入研究脑功能与各种心理行为特质或疾病之间关系的关键方法学框架之一,阐述其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解决方向和思路。人类全功能连接组关联研究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的联合并大力提倡发现科学和开放式科学文化。中国目前在一些方法学研究领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未来研究中各科研院所(特别是中科院)应加大力度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为人类心脑关联研究标准的制定和最终应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以智能科技为核心技术、智能算力为生产力的智能时代再次把脑科学推向世界科学与技术前沿。脑科学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的认知与智能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联结规律进行全面解析将最终绘制成脑功能联结图谱,近10多年来神经科学研究致力于系统性地解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类型和神经结构连接,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神经网络结构示踪等技术推动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解析人类大脑这一最为复杂的信息和智能系统,会启迪类脑智能理论和类脑智能技术,即脑科学/神经科学启发的智能理论和技术。在智能时代,脑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促使脑机接口、类脑智能计算等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加入脑科学。脑机接口的神经解码和编码技术为绘制人脑功能神经网络图谱提供了重要的功能研究技术和方法,并且可探索在脑疾病临床诊治上的应用。类脑计算正成为脑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借鉴脑处理信息和学习的基本原理发展高能效、高速和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系统,利用发展的类脑计算系统可以加速发展脑模拟和数字大脑,促进理解大脑运行机制和治疗脑疾病,发展数字脑科学和脑医学。新近出现的脉冲神经网络智能处理器为构建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系统奠定了基础,未来类脑超级算力极可能超过人类大脑算力,影响智能科技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