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创新投入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基于OP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全新估计,本文研究了创新活动对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创新投入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市TFP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的城市研发总投入相对较高;但是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地区并没有在东部地区集中布局.城市TFP的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城市制造业研发总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城市TFP;而研发投入的泰尔系数对城市TFP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研发投入在制造业产业间的多样化更利于城市TFP增长.本研究揭示了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环境下,创新投入确实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全国285个城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空间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为负向作用;而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作用。工业化对服务化升级的"结构红利难以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从产业结构优化转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未来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和解决"结构性放缓"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绿色信贷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金融支持,对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绿色信贷对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逐年呈现出正向空间相关性;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研发投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说明绿色信贷能通过提升研发投入来间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结构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总结出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4条主要渠道:直接渠道、贸易渠道、投资渠道和人口渠道,并建立一个具有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征的两部门研发创新模型,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2002—2013年期间国内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这一作用依次递增;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作用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提升,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也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以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为门槛变量的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研发资金投入单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力投入双门槛效应:从研发资金投入来看,在低研发资金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抑制作用;在高研发资金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从研发人力投入来看,在低研发人力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抑制作用;在中等研发人力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不明显;在高研发人力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研发投入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吴昌南  张云 《科研管理》2020,41(8):258-267
“大学扩招”会使人才培养投入增加而挤占大学对科研的投入,进而抑制大学的科研创新效率吗?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大学扩招”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大学扩招”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同时引起了师资队伍规模的壮大和师资质量的提升,并使国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了创新效率。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大学招生规模的均衡增长,以扩招壮大教师队伍规模和提升教师质量,同时继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江西省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要素投入效率评价模型,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对园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西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其中技术进步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属于增长型园区;江西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增长表现出惯性特征,资金与劳动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劳动的影响弹性大于资金的影响弹性;园区企业个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弹性为负,盲目招商引资并不会显著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区的高校RD投入、GDP、产业结构变动等变量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技术,考察高校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规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研发投入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未形成面板协整关系,而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短期看,前期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当期高校RD投入,具有同向作用,但前期高校RD投入未能有效促进当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长远看,高校RD投入与GDP之间的方差贡献率均较大。  相似文献   

10.
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27个省市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大学研发与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的关系,以及大学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研发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且对推动地区就业的增长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影响,间接的影响是大学研发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的促进作用而推动地区就业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101个国家和地区18076个非金融企业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主要将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6个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第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研发,中国顶级企业研发投资规模与之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缺乏引领全世界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支撑,且依靠能源、原材料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第二,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特征比较发现:中国能源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较小,反映了国家对绿色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视;中国信息科技行业企业的研发强度在本国所有行业的企业中较高,但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过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产业链的延伸;中国企业在医疗保健、消费者非必需消费品行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与发达国家差异较大,主要受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经济复杂度制约,这将影响中国产品品质与质量的升级;第三,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年龄分布特征和规模分布特征比较发现,中国高龄企业、小型企业研发投资规模过低,新创企业、大型企业研发投资强度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30个省市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经济周期阶段考察金融发展对研发投入强度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扩张期,金融效率提高与信贷期限结构改善可有效促进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其中,前者促进作用更强;但在经济紧缩期,由于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对研发投入的挤占效应,金融效率提高与信贷期限结构改善对研发投入强度有负向影响,且后者影响力度更大;分区域研究后发现,该挤占效应在东部区域最强。此外,金融规模增大在经济扩张期不利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而在经济紧缩期对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作用有限,该现象在东、西部区域尤为突出。因此,针对不同周期阶段为各区域合理定位科技金融政策,并着力规避固定资产投资对研发投入的挤占效应,是有效利用金融手段促进创新投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泽  李东 《科研管理》2010,31(2):18-25
依据199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RD活动的溢出效果不同。区域之外的RD累积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带来的TFP增长效应最大;企业RD累积投入对TFP增长作用的效果居其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RD累积投入TFP增长效应最小。区域自主创新对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同时不同类型的RD活动彼此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这给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2000-2016年中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从垂直(前向、后向)和水平两个维度测算产业间R&D溢出量,考察多维产业间R&D溢出对制造业TFP的影响及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并探讨产业间溢出效应的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各类产业间溢出都有助于TFP增长,但产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仍是影响TFP的核心因素;人力资本制约产业间溢出效应,并使其具有非线性特征,食品和烟草制造业等6个低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待提高;分行业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TFP增长主要依靠自身研发存量,行业间R&D溢出没有呈现出良性循环,低技术产业则更多地依赖关联行业的技术进步,而内生创新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孔骁  冯锋 《科学学研究》2018,36(5):839-846
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经济贡献率的视角对我国企业R&D活动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再检验,并基于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企业及政府两大R&D投入主体对区域经济的非线性差异性影响。研究认为,以R&D投入的经济绩效为评价标准,我国企业主体地位尚未真正建立;处于不同科技水平的地区,不同R&D主体的经济绩效存在差异:科技发展水平低于第一门槛时,政府R&D投入更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超过第一门槛时,企业才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科技水平超过第二门槛时,政府和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趋于一致。我国现有研发活动中,政府和企业超过70%的R&D投入份额位于第二门槛之上,因此引导企业向中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R&D投入,同时增大政府对科技落后地区R&D活动的扶持和补贴应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已实现波动率、已实现波动率的正半方差和负半方差分别度量经济不确定性、“好”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坏”的经济不确定性,选取2009—2019年中国1126家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实证考察“好”“坏”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及异质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好”的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坏”的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这种效应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二产业的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该研究结论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谢乔昕  张宇 《科研管理》2022,43(2):100-107
   研发投资平滑是企业在不确定条件下维持研发持续性、规避调整成本的策略性行为。鉴于中国转轨经济特征下企业对经济政策具有的高度敏感性,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研发投资平滑关系,对理解经济政策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研发投资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运用面板模型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资平滑的影响。结果显示:(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企业研发投资平滑产生了强化作用;(2)与国有企业、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相比,这种强化作用在民营企业、低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丰富和拓展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及研发投资平滑领域研究,为高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保障企业研发创新持续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江静 《科研管理》2011,32(4):1-8
政府公共政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公共政策和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一直不乏“促进论”和“抑制论”的争论。现有文献还缺乏系统研究对此进行甄别。本文认为,政府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具有差异性,从而无法简单归入“促进论”或“抑制论”。本文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26326家规模以上内资企业、2970家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3625家外资企业分析对象,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政府对内资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研发强度。这支持了“促进论”的观点;(2)税收优惠政策对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这是“促进论”中成本效应发挥的重要结果;(3)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强度与政府直接补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抑制论”中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使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了负面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项公共政策中,应该以对内外资企业都统一的公平的税收优惠为主而减少直接补贴的使用;在利用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提供支持时,应以对内资企业补贴为主,减少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19.
熊维勤 《科学学研究》2011,29(5):698-706
 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税收和R&D成本补贴政策对企业R&D活动规模和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税收的存在会弱化企业努力投入激励并降低了R&D活动的期望收益,从而既不利于提高R&D活动的效率,也不利于扩大R&D活动规模;而在R&D成本实行同一所得税抵扣政策下,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直接补贴政策是激励中性的,它虽然无助于提高R&D活动效率,但可以有效提高R&D活动规模。利用我国14个高技术行业1995-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理论结论。进一步证明,改变现行的R&D成本同一所得税抵扣政策为差别抵扣政策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企业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代理模型发现,企业税收激励降低了R&D投资的必要收益率或融资成本,有助于提高R&D投资和创新产出,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具有价值引导和共同激励的双重效应。针对在2007~2015年披露研发信息的上市公司数据,面板回归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呈现下降趋势,R&D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企业税收激励对R&D投资的作用是有效力边界的,在低税率和高研发强度的区域激励效应显著,在高税率或低研发强度的区域影响效应较弱;企业税收激励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实现的。研究结论对厘清政策机制效应、促进企业R&D投资以及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