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完成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对机构间合作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基于获奖项目完成机构的署名顺序构建项目和机构的向量矩阵,然后计算机构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并归一化处理得到机构相关性矩阵,从而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机构合作网络的凝聚子群算法发掘其中存在的科研团队并分析其合作模式。以我国某市科技进步奖获奖信息为测试数据,构建获奖项目完成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和验证,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宏观科研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区分论文质量,引入论文权重因子,建立计算量化论文质量的权重因子和链路权值的数学模型,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提出一种带权重的社会网络模型来表示合著网络.以地方性工科大学材料学院为例,收集员工2006—2012年发表的期刊论文,构建合著网络,对科研团队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采用传统的无权值社会网络模型和带权重社会网络模型对该合著网络进行了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以及核心—边缘结构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员工参与了科研活动,院内员工之间的科研合作与沟通交流渠道较为顺畅;存在着4个科研团队,各团队中存在着人数不多、合作密切的骨干成员;杰出科研人员“外引进”和担任重要行政领导职务的团队领导能够明显促进和改善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3.
企业联盟网络由企业之间频繁的联盟合作所产生,网络中部分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会使得网络出现"抱团",但是鲜有文献对网络的"抱团"现象及结盟趋势进行研究。使用2000年-2008年间的中国汽车企业联盟数据,构建了中国汽车企业联盟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联盟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假设:企业结盟具有三元闭合的"抱团"趋势,并且这种"抱团"现象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为验证企业抱团的假设,使用了以三元闭合结构为基础的凝聚子群概念并对中国汽车企业联盟网络的凝聚子群进行挖掘。随后实证分析了网络凝聚子群的特点、子群中的特殊节点以及三元闭合的凝聚子群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据此提出了我国汽车企业有效嵌入联盟网络、提高网络创新绩效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素春  聂鸣 《情报杂志》2013,(1):111-117
以武汉市内部机构论文合著数据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关联性、结构洞和稳健性等方面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网络的特征。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内部存在一个大型的科研合作网络,网络密度不高;网络以若干科研实力强的机构为核心,形成各具特色的凝聚子群,子群内部与子群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联系;网络呈现较强的关联性,不同机构拥有数量不等的结构洞;网络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创新型城市构建有效的科研合作网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尹聪慧  蒋一琛 《科技通报》2021,37(5):104-11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科研人员全力开展科研攻关.对当前研究态势的清晰认识及对合作研究网络的分析能够为疫情攻关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有益的支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新冠肺炎的研究结构及引文知识图谱进行分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合作研究网络,分析网络结构、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研究发现:中国研究机构发文总量最高,高被引文献最多;新冠肺炎合作研究网络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但网络较为松散,凝聚度偏低.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香港大学在合作研究网络中承担关键角色.网络中形成了大量紧密协作的子群.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发展现状,本研究通过构建科研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该领域的科研合作状况,为情报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研究整理我国情报学领域11种重要期刊在2007-2016年间的论文作者合作数据,采用UCINET网络分析工具和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等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在构建的情报学领域作者合著网络上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整体上呈分散、小团队现象、派系分化程度很低,这说明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并不成熟,并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建议加强情报学领域跨地区、跨机构、跨学科的科研交流和合作,建议加强对科研合作网络核心区作者的扶持和培养,以便加快情报学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项目的实施大都需要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的科研团队来完成,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对科研工作能否成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演化无标度网络模型与仿真分析,研究科研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分析复杂网络演化中的巨分支现象和网络创新活动中科研人员个体在科研团队构成过程的偏好吸引现象及相互作用,验证科研团队构建与发展中成员组合的合理配置和效率问题,并对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学科交融和知识碰撞的时代下,期刊作者合作网络特征对组织内部的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影响,其研究结果可以为科研人员组建高效合作者或团队成员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尽量避免因感性认识进行成员选择给团队创新绩效造成的负面影响。鉴于数据科学在当今时代的影响力和价值性,文章选择以“数据”为研究主题,收集了2008–2018年期间刊发的17万篇中文期刊论文,通过数据处理获得了766个相对稳定的作者合作网络,解析每个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利用聚类算法对网络结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进而获得具有近似网络结构特征的簇。与此同时,对具有不同代表性特征的网络簇使用CART决策树算法挖掘和分析其潜在的决策规则,以此来反映不同网络结构特征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 科研人员应加强合作共赢,尽量避免封闭式的科研发展模式。② 高绩效科研合作网络内部至少需要一位科研水平较为突出的带头人作为网络内部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的枢纽。③ 网络规模的良性扩大也有利于网络内部整体创新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家知识地图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专家知识地图的概念,分析了跨学科知识创新活动对其新的应用需求;然后阐述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二者的结合在科研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最后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心度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等方法,结合实例对专家知识地图中成员的相互关系和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跨学科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选择权威人物、避开人际关系干扰以及科研合作关系状况分析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科研团队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载体,对其合作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实现科研团队资源配置与优化来提升创新绩效。【方法/过程】以WOS数据库中医学信息学领域2011-2020年合著论文识别出的1418个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从科研团队整体层面视角出发,筛选出4个合作网络特征对科研团队进行聚类并分析各类型科研团队的特点,利用决策树深入挖掘特征因素组合对各类型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影响路径。【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基于合作网络特征可将科研团队划分为二人合作型、流线型、网状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各类型科研团队的合作网络特征差异明显。除二人合作团队外,其他类型科研团队中,网络密度越小团队越容易产生较高的创新绩效。【创新/局限】基于数据证据结合数据挖掘方法,有效捕捉合作网络特征的组态效应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展现团队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决策路径,为科研团队建设和提高科研绩效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现状和科研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必须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准确定位、系统规划,着力在同企业的科研合作实践中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并结合本校所在顺德区产学研合作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欣 《科研管理》2019,40(7):22-32
本研究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PCT专利合作申请信息构建5个技术领域科技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可视图、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和网络中心性指标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各技术领域科技合作网络中节点国家的合作广度和合作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网络均呈现网络规模较大、网络密度低、平均距离短的特征,网络中核心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另一方面,5个技术领域科技合作网络中的大节点及高频合作国家对有所区别,网络分属不同类型,网络中核心国家的分布与排序亦有所不同。上述研究结果对沿线各国制定适合的科技合作政策、开展各具特色的跨国科技合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其他成员组成了合作网络。本文检验了科研项目负责人网络位置对项目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合作网络的创新能力处于行业不同水平时,该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数据,结果表明,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网络中心度对项目创新有正向影响,结构洞数对项目创新有倒U型影响。相比较合作网络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高水平,当其处于中、低水平时,项目负责人网络位置对项目创新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网络位置对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验证了我国提出项目负责人制进行项目管理的正确性,也对项目负责人制定管理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体的科学家合作网络基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缪莉莉  韩传峰  刘亮  曹吉鸣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468-1475
基于复杂网络构建科学家合作网络并分析其全局结构特征,是理解科学家间合作机制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实际上,辨识其局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增进对合作机制的理解。基于复杂网络局部结构研究的前沿理念和方法——模体,构建并辨析若干大型科学家合作网络的基元特征:模体特性、子图浓度以及子图自下而上的组合机制。研究表明不同领域科学家合作网络的模体与反模体形式具有共性特征,网络的子图相对浓度则因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合作强度及网络发展程度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此外,科学家合作网络具有相似的自下而上构建机制。研究提供了基于模体的科学家合作网络结构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跨地域科研协作研究文献,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在识别当前文献主题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协作过程对现阶段跨地域科研协作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然后从研究样本、研究策略出发展开多维度评述;最后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结果/结论]目前跨地域科研协作研究主题集中在动因研究、网络研究和绩效研究3个方面;研究样本以期刊论文、专利数据为主,科技政策、案例文本为辅;相关文献主要采用网络分析策略、统计分析策略和地理信息分析策略开展研究。下一步跨地域科研协作研究应关注各研究主题的多维深入探讨、研究样本的多样化以及与地理信息分析理论技术的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6.
许治  杨芳芳  陈月娉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515-1521
科学合作是各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必要措施,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合作已经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文章借鉴“有组织无序”视角,从首席科学家资源非对称性依赖,子课题组队组织认同难以实现,子课题组协商式资源交换收益的不确定性,有效合作规则形成过程复杂性四个角度对当前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困境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从逻辑上演绎了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困境生成机理。并从降低重大科研项目“炫耀性商品”功能,赋予首席科学家对合作的激励约束手段,增加项目遴选时合作基础考核权重,改变当前学术优先权竞争中的异化倾向,改革科研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作者簇的科研合作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科研论文的作者合作关系簇的演化特性,建立了一个科研合作网络的簇涌现模型.通过分析网络模型的内部特性,发现该类网络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且网络的簇度分布和节点连接强度分布具有相同的幂指数.最后应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和作者合作网络实证分析,发现实验结论和实证结论与簇涌现模型的理论分析结论一致,对本文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治  陈丽玉  王思卉 《科研管理》2015,36(5):149-161
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最基本的科研组织形式,但现实中科研团队缺乏有效合作却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痼疾。论文从科研团队合作网络角度分析对科研团队合作紧密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以华南地区部分高校92个团队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小规模团队(10人以下)在合作网络密度与合作强度上均优于大规模团队(25人以上),且成立时间短的团队合作程度最高;(2)样本团队成员中不同学科背景对学术合作没有显著影响,也反映现实中团队成员跨学科合作并没有有效实现;(3)团队角色的完整性与均衡性对合作网络密度、合作强度有显著正向作用,表明团队角色完整性与均衡性对团队有效合作至关重要;(4)团队冲突对科研合作有负向作用。为此,在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中应尽可能控制团队规模;尤其要注重团队中角色的完整性与均衡性,团队成员需要有明确的角色与功能分工;建立规则化解冲突机制,减少合作冲突。  相似文献   

19.
运用动态网络分析法,以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2017年综合指数排名前五的学者为核心构建的科研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以2006—2017年间学者们参与的国内期刊论文为数据样本,构建含期刊论文影响因子权重的合著网络和关键词网络,从网络总体结构、整体属性和个体属性三个层面系统揭示不同领域高绩效科研合作网络潜在的共性特征,并按照时间段划分探究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绩效科研合作网络具有整体规模大、平均聚类系数高、平均路径长度小、研究人员与关键词流动数目大等特点。以上研究结果可映射出实际的科研合作网络所具备的特征,对揭示高绩效科研合作网络隐含的共性特征具有理论意义,可为人事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对于协同创新战略规划、组织引导机制、管理制度创新等措施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