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主办的搞笑诺贝尔奖至今已举办了29届,今年的主题为"习惯"。本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不仅阵容强大,请到了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erome Friedman、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ich Roberts,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环节——致敬以谦逊和幽默闻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光学之父、搞  相似文献   

2.
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科学活动中心中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困境,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的研究阐明了科学活动主体中心期的转移及转移过程中的多中心性现象。科学活动主体中心期的转移及转移过程中的多中心性现象有其历史地理基础:通过历史地理化过程,科学影响因素的地域集聚产生科学活动的整体效应,同时伴随着科学社会化过程,形成科学中心;地理历史化过程加强了科学活动的整体效应和社会科学化过程,进一步整合了科学资源,使已经存在的小的科学活动中心形成大的科学活动主体中心,使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学术人员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术机构间的学术距离,还取决于学术机构在迁移网络中的位置。文章运用1-4批次信息科学领域“青年千人”入选者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数据构建了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网络,运用双边引力模型和泊松回归分析方法从组织层面揭示了学术人员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的组织动因。结果表明:“青年千人”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时,迁入迁出机构间的学术距离直接影响学术人员的迁移决策,学术机构间学术距离越近,学术人员迁移成功的概率越高;迁入学术机构在跨国迁移网络中的入度中心度越高,学术人员迁入的概率越高,迁出学术机构在跨国迁移网络中的出度中心度越高,学术人员迁出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学会》2004,(11):10-12
<正>19日下午,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即将召开之际,世界著名的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被海南大学特聘为教授,并在海大进行了讲演。 坦诚面对 笑答尴尬问题 下午3时08分,当82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出现在海南大学联谊馆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种掌声在杨教授仅半小时的演讲共爆发了26次。  相似文献   

5.
《科协论坛》2013,(9):37-37
9月9日下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主办,北京市科协与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承办的2013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新材料和新能源”主题展开幕式在首都图书馆举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14,(12):18-21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来有6个高等学历,而我只有一个。不过我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就差不多打平了!"  相似文献   

7.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11,(20):16-16
(本刊记者 姜莹)9月30日上午,首都图书馆迎来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奥谢罗夫和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伊瓦尔·贾埃佛,两位大师在首都图书馆与公众进行了创新话题的平等交流与热情互动。  相似文献   

8.
<正>5月24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论坛。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哥廷根大学厄温·内尔教授,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教授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出席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兴起 ,人们便开始了对诺贝尔奖的多向度的思考。最早系统地把诺贝尔奖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 ,曾在《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就其对在美获奖科学家的采访从科学社会学角度进行了深刻探讨。此外 ,还有 J· D·贝尔纳、汤浅光显等一些著名学者。我国也有学者做专门的研究。诺贝尔奖设立和首次颁发 1 0 0周年之际的今天 ,人们将注意力再度集中到这一世界科学大奖上来。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日到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金建立90周年的庆祝活动将于1991年1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届时将举行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和庆祝仪式,其中包括历届的贝尔奖金获得者对瑞典和挪威20所大学的访问。第一个诺贝尔奖是于瑞典的发明家诺贝尔去世后5年的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颁发的。大约有180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初步接受了诺贝尔基金会的邀请,准备参加这次庆祝活动。他们将参加在瑞典的14所高等学校和挪威的6所院校举行的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日本物理学界多次斩获诺贝尔奖,受到世界关注。此次访谈的受访者是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英(1940-),他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是日本本土培养的理论物理学家。在访谈中,益川回顾了他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研究方法及影响他的学术环境等;讲述了他对日本物理学界在树立学术典范、培养研究者的创新能力以及研究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的一些观察;同时也谈到了对中国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英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进程 ,概括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一般模式 ,并结合此模式分析了我国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科协论坛》2014,(6):6-6
5月24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论坛。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哥廷根大学厄温·内尔教授,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教授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于UTD24期刊中2000—2017年的创新研究主题文献数据,利用科学计量学指标与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与突现检测算法等,从引证基本结构、科学影响力、跨国合作网络、热点及前沿主题等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表明,UTD24期刊上的创新研究文献表现出极强的知识扩散力;美国依然是世界创新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具有较强的科学影响力与合作吸引力;中国逐渐成为稳定扩张的全球创新研究跨国合作网络的重要一员,但网络影响力与美国相差甚大;创新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层次与丰富性,创新内部过程与管理研究成为全球学者长期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我国更加关注本土化的创新研究,但对创新的前置因素与行为主体议题探讨不够;全球前沿问题包括众包、风险投资、网络社区、创造力、适应性等,应当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影响创新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当前国内外跨学科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的Web of Science分类,从学科专业化指数、学科集成指数和学科扩散指数三个方面来衡量研究的跨学科性,并通过科学地图可视化的方法来展示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分布特征。最后,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著文献作为实证案例,通过构建的测度指标来研究这些顶级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学的创新性成果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总体上专注于物理学科领域,学科的集成程度和扩散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50-1557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20,(12):F0004-F0004
本·莫特森(丹麦,1926-),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莫特森,1926年7月9日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丹麦裔美国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由美国海军部送到普渡大学接受军事训练,并留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1947年,莫特森进入哈佛大学当研究生,在施温格教授指导下做博士论文,选的题目是核物理问题。施温格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8.
基础科学是英国的重要支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先导和源泉.是一切应用研究的支持和后盾.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基础研究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英国的基础科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迄今,英国已有7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就人均而言,英国占第一.英国的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神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诺贝尔奖以其客观严谨的精神记录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获奖的科学家们,或是解决了某个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或是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或是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福祗,他们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于当地时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2013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10月是当年度的诺贝尔奖诞生的月份,而综观历史,在众多的获奖者当中,以拥有专利著称的实属凤毛麟角,尽管发明专利大王爱迪生亦获得过提名,但最终还是落选。当代只有200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美国科学家基尔比的集成电路专利有关。此种现象值得分析,涉及到怎样理解诺贝尔奖的价值观。综观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以奖励发现规律给人类以指导方向的第一人(也即原创者)为己任,而不是奖励应用规律发迹致富的第一人。在此,经济效益的间接性还是直接性就分别成为两者的不同标志。在此情势下,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专利也要让步了,因为专利正是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