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它肇端于隋,至唐而始盛,宋、元继其踵武,明、清继续沿袭。然而,跟其他朝代不同,科举制度在元代却经历了一个废——兴——废的曲折过程。过去,有人认为元代废除了科举,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无可否认,在元代前期的几十年时间里,科举之门一直是紧闭的。但从延祐首科至元末,其间虽然由于伯颜擅权,执意废科,停科两次,但仍举行过17次科举考试,共取士1174人。(据王汉昌、林代昭《中国古代政治制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参考》2005,(7):49-49
今年是中国废科举一百年。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重新检讨。正面的评价逐渐趋多。科举可能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科举制度选拔的多数还是有才能的人。比如,在中国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那些人,如蔡元培、严修、蒋梦麟、张寿镛等,都是有功名的人。  相似文献   

3.
v中国科举之理性化,早已被学界承认。甚至有学者认为,英国当年建立最早的现代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的影响有关。在科举制度之下,中国农村的识字率颇高,而刚刚开始的新学校,由于费用太高,在这方面反而不如旧系统有效,等等。可惜,这一切并不能说明科举不该废除。有人说,废除科举后,国运不济。不仅内战不停,而且日本的侵略使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沦为战区,求生都难,更不用提发展教育了。但是,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废除科举后的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呢?像北大、清华、燕京这样的学校,已经相当有水准。在社会科学界培养了费孝通这样的年轻学者,其“…  相似文献   

4.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5.
清末废科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科举制度存在弊端的同时,也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骤然废除科举制度,对乡村社会文化与教育传统的破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前考试制度改革成为关注热点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科举兴废的历史还会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笔者指出,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考"官"时代的终结。尽管后来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实行新的文官考试制度,但其在选才任官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科举已不能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废除科举不仅是近代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转折,也是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划时代变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考试的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新式学校的教育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基;(2)与新式教育发展相适应,废科举后确立新的学校考试制度,各类考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封建社会政治的稳定、人才的选拔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近代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上海地区,舆论即不一致:认为科举当废者有之;不必废者有之;科举当废、但不必骤废者有之;甚有主张科举与学堂合二而一者;等等。它折射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对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安史之乱后,科举改革者对当时仕进文人的素质提出质疑。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尽管之后科举试诗赋取士仍时有反复,但经义取士的趋势在中唐明显强化。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  相似文献   

9.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 ,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同时也有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但两相比较 ,科举利大于弊。清废科举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深刻的教训。其仓促废除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 ,对准备科举者的出路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 ,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顷刻间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0.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选官制度。1905年科举制的废止,意味着传统的仕进之路的断绝。但是,由于科举存废问题的长期反复所形成的心理准备,所以科举遽废所引起的社会反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烈。科举废止后,各种学堂迅速增加,士绅阶层也找到了自己相应的位置。当然,随着科举的废止,士绅阶层发生了分化和变化,整个社会结构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社会舆论摇旗呐喊,从而为科举制度的废除营造声势。科举制度废除后,社会舆论又众说纷纭,促使人们重新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2.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虑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普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表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远古时代便有考查、考核、试用、检验的考试,经过历史变迁,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了。但由于科举制完全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选人、用人工具,虽然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并在一定意义上促使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但其弊端也日渐突出,终于在近代废科兴学的热潮中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从此,实(百)分制正式登上了中国教育评价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9.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缺少支持新的考试制度产生的条件,致使普通民众对新式教育不理解以至于抵触,作为鼓励和促进新学堂,新教育发展的权宜之计,科举制的一些做法在新式教育中又不得不暂时延续使用,但是,这些做法遭到了众多有识的反对和批判,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教育制度残余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后,逐渐确立和完善了新的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