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 《教育》2013,(6):63-63
美国的孩子也一样,5至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爱打小报告,一点点小事就会招来一句“I am going to tell on you”(我要到老师那里告你)。那么,美国教师是用什么办法处理孩子之间相互告状的呢?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我们班上,有几个爱向老师“告状”“打小报告”的同学,让我们很反感。但是我们的老师对这几个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却持赞许和鼓励的态度,把他们看成是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动态的“耳目”。我们对这种状况既感到别扭,又觉得气愤。请问,老师这样鼓励学生告状究竟对不对?——王子鸣共创和谐班级环境子鸣同学,看到你的叙述后,感觉你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的你,对待问题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你所指的你们班上“打小报告”的情况,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我班的格格 (系化名 )平时活泼可爱、爱说爱笑,每次活动时都抢着和老师在一起。可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告状。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的,她变了:变得不爱吭声,也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活动了,还老躲着老师。一次自由活动时,我故意和格格亲近,并陪她一起玩,慢慢地格格跟我讲的话多了起来。我找机会问格格:“格格,你为什么老躲着我呀 ?”格格吞吞吐吐地说:“因、因为、老师说过好烦……”听了孩子的话,我突然想起,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格格跑来告状,我当时正和另外一些小朋友踢球,就不经意地对她说了句:“你又来告状,好烦人。”没…  相似文献   

4.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5.
经常有班主任来信咨询,如何应对特别喜欢“告状”的孩子。李竹平老师用一句“你自己能解决吗”的询问,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会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纠纷,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相似文献   

6.
女儿丫丫今年7岁,在子弟学校读一年级。最近,我发现她放学后,总爱噘着小嘴,一声不吭。我问她怎么不开心,女儿说“:同学不喜欢我,怪我总爱到老师那里去告状!”看着女儿很失落的样子,我心里有几分惆怅,担心女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更害怕女儿对同学和老师形成抵触情绪。女儿一向聪明、活泼、开朗,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跟同学处不好关系?我问女儿“:你为什么总爱向老师告状?”女儿说:“那不是告状,那是讲真话。”我很纳闷,又问她“:你是怎样跟老师实话实说的?”原来,班上的洋洋值日,没扫地就回家了,女儿就告诉老师。我问女儿“:这本来是洋洋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向老师告状在幼儿园是个普通的现象。有的幼儿一天告状达四十多次。怎么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变幼儿的告状现象,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性。1.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告状后,老师要先了解情况,然后清能力强的小朋友去解决,教师适当加以指导。然后,逐渐过渡到让那些能力一般的孩子尝试着去解决。这样,幼儿间的纠纷他们就会自行解决。对于那些处理得好的小朋友,教师就予以表扬,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应强迫孩子接受,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实践,还应鼓励孩子多依靠老师,毕竟老师是专家。因为父母受教育的时代与社会环境都跟孩子的不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都适用。  相似文献   

9.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应强迫孩子接受,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实践,还应鼓励孩子多依靠老师,毕竟老师是专家。因为父母受教育的时代与社会环境都跟孩子的不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都适用。  相似文献   

10.
“择差”教育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是不是这样的‘择差’学校足够的多就解决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走上歧途的学生在回顾自己历程的时候,总会说上一句:如果那时老师再鼓励一下我,可能……是啊,老师的一句鼓励,有时就会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未雨绸缪,让学生在还没有变成所谓“差生”的时候就回归正常了,这是所有人的愿望,这当然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学生足够的耐心。  相似文献   

11.
牵住小手     
“你与学生牵过手吗?你多久没跟自己的孩子牵手了?”面对这个问题,作为教师和父母的我们会如何回答呢?恐怕很多人都会跟我从前的回答一样:“最后一次跟孩子牵手还是他六岁那年,哦,不,好像是五岁……跟学生嘛!好像从来没牵过手,老师是教课的,与跟学生牵手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  相似文献   

12.
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时,常被幼儿的告状行为弄得困惑不解。为了弄清楚幼儿之间的“是是非非”,老师变成了“审判官”,而常因一件事往往牵扯了许多幼儿,即使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还是难弄清事情的真相。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告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看到别人违反了集体规则,二是弱者来寻求老师的保护或帮助。对于第一种状况,我常对幼儿说:“你自己去帮助他吧!”对于第二种状况,我鼓励他去找欺负他的人讲道理,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情况还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3.
Q 我的孩子上一年级,前几天老师请家长,说他在同学的作业本上乱写乱画,老师批评还不认错,这已经不是老师第一次告状了.孩子犯错还不认错的事在家也时有发生,以前孩子还小,说他几句也就算了,想着大点儿就懂事了,可现在都上学了还是这样,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15.
笑笑有个缺点:任性、不肯认错。明明是她错,她还要千方百计找理由替自己辩解。一天,我对笑笑说:“笑笑,老师给你提个意见,我认为你还够不上一个真正勇敢的孩子。因为勇敢的孩子是敢于承认错误的,你说对不对?”笑笑听了我的话,说了一句让我颇感惊讶的话:“徐老师,我也给你提个意见!”“哦?好啊,说给老师听听。”我满脸笑容地说。  相似文献   

16.
都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美国人对孩子的宽容,似乎也很出名。同事携幼子来美上学前班,行前有邻居对孩子说:这下你舒服了,据说美国学校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上学没两天,老师向家长告状说孩子上课不听话。老师还说,几乎每个外国孩子对美国都有同样的误解。不错,美国教育是主张宽松,但并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只是希望培养他们的自律。  相似文献   

17.
<正>"你真棒!""真聪明!"这一类的鼓励式评价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了老师及家长的口头禅,说者敷衍了事,听者不以为然。特别是课堂上老师的一句"你真棒"在被多次运用后,很难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涟漪,再天真的孩子也不会为此而沾沾自喜。一、课堂评价要"真"小学生往往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他们最想获得的大概就是老师的鼓励和赏识。然而鼓励和赏识的获得都源于老师真诚的评价和艺术的批评。在课堂上,老师要把自己完全融于课堂,全身心投入,认真倾听学生  相似文献   

18.
对于家访,有这么一种倾向:学生普遍将老师的“家访”与“告状”划等号;家长也认为必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不然,老师何以登门拜访呢? 我接触到一个班主任,他的班上却出现了一股要求家访的热潮。为什么呢?原来他家访时采取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学生有了错误,他不马上向父母告状,而是亲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电脑侦探所     
点悬!你想想,《少电》这样做与你让父母把刊物藏起来、等考完期末考试再给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其实都是在被动地解决问题。看得出,你是位很听话、也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孩子,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关键还在干你自己。你说呢?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宝宝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从文中可知道宝宝平时很听话,从来不打入,遇到别人打他,也只能采取哭或告状的方法,显得软弱可欺,甚至有些可怜。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告状,借助老师的威信,一次两次还可以,倘若老师当时不在,那又怎么办呢?我认为宝宝爸爸教的“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种方法最有效。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很善于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冉求退缩不前,他就鼓励其勇进的一面;仲由好强争胜,他就培养其谦退的一面。像文中宝宝这类孩子,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温顺、乖巧,甚至有些懦弱,所以完全可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