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日益重视和打造课堂情境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概述入手,认真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育人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课堂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由课堂教师、学习主体学生以及课堂环境共同作用组成。生态课堂概念并不是为了否定传统教学而产生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念,并引导教师去制定具有发展观、生态观等观念的教学理论与计划,从而弥补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束缚,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思想与品德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课程的开展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树立正确良好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构建小学思想与品德生态课堂,本文首先就生态课堂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小学思想与品德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3.
秦燕 《广西教育》2012,(42):89-90
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通常是围绕人性、思想、品德、哲理等展开的,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困难较大。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将政治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采用各种策略构筑开放式课堂的方法。采用自主提问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能让学生升华情感;借助网络能让学生扩充知识。开放性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教学和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起来。初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可以充分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能以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学好品  相似文献   

6.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期待以有效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促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少年。将信息技术引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情境,促进知行统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由此入手分析,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  相似文献   

7.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丰富课堂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生命力和光彩。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小学品德课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根本。道德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新课程改革下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新理念、新思想。追求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教学是教师基于这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对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做出的一种全新探索。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品德素质,培养出社会发展与进步所需的人才,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传统学习封闭性的生动写照。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性等等。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教案为本位,教师拘泥于教材而照本宣科,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品德与社会》(文中简称“品社”)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品社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是品社课堂失去了新鲜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生活化”的道路,让儿童在学习中明白道理、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呢?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素质教育提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教学如何发展以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品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构建生态型课堂体系,让个体与环境、课堂与环境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综合体,也许可以为品德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良好的生态空间。现就构建生态品德课堂体系的策略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本文分别从读、疑、论、说、练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调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恩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适应新时期恩想品德教学的要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实施快乐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创设轻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领悟感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课堂学习趣味。引导学生课堂活动,强调知识趣味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品德教学中,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创设现实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构建和谐、鲜活课堂,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主体积极参与——“有效”教学的基础 品德教学要走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才能使品德教学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也彰显出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的在校学习阶段,所形成的有助于未来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德和素养。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拓宽学习思维,养成良好品德,探索知识,尊重文化。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英语课程中渗入核心素养的概念,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提升英语学习成绩。运用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邱文元 《学苑教育》2019,(14):86-87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出发,对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更新,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创建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开展针对性教学模式下,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进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其实,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农村学生对这些学科感兴趣,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