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好记者:他需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具有深入一线采访的踏实作风。 1991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毕业,到北京电视台“北京你早”栏目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早间节目。我被直接分配跑公安。那时北京的公安民警特别不愿意带着记者采访作战,特别是女记者,太不方便了。一次朝阳区公安分局查抄一个淫秽光盘窝点的时候,有十几位民警从一米多高的墙上一跃而过,进屋开始抓捕。抓捕工作完成的差不  相似文献   

2.
体育记者的工作充满着挑战,而对体育明星的独家采访愈显记者功力。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笔者从事体育记者工作15年以来,已先后成功独家专访了近百位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体育明星。我的体会是:体育明星同普通人一样,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4.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5.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6.
一个曝光明星绯闻的职业,虽然娱乐了众人,却引来一片骂名,“内地第一狗仔”卓伟怎样解释自己的工作?卓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说:“一个狗仔说社会责任,肯定有人笑死了。可我不是丧家犬。当记者,第一我认命,我就是一个记者,我就把这个工作做长久;第二,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跟哪个导演、明星成为朋友。我觉得新闻就是求真,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7.
真实动人心     
做记者6年了,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炼就一副“铁石心肠”,很少有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人和事,一切只是工作而已。但采访“山东好人”的经历改变了这些自以为“成熟”的想法,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观。2005年11月初,《齐鲁晚报》要闻部酝酿在年终搞一次年度人物评选,但在名称上颇费一番踌  相似文献   

8.
陈建飞  钱增 《新闻实践》2011,(11):45-47
“我渴望当记者,这工作好做,可以天天在家带小孩,上上网”。这是一句调侃当下记者的话,却道出了一个值得媒体人深思的话题——记者采写新闻过度依赖网络。  相似文献   

9.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0.
王瑜珩 《新闻窗》2009,(1):86-87
体育记者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挑战。能完成对体育明星的独家采访愈显功力。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我却不这样认为。从事体育记者工作15年以来,笔者已先后成功独家专访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体育明星等近百人。体会是:体育明星同普通人一样,  相似文献   

11.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2.
奉上级命令,我从2000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遥远的南疆军区工作了两年多时间。 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在那里,我的身份虽然转换了,由军报的副总编变成军区的副政委,但总觉得自己好像是个“边缘”人:是领导又不像领导,不是记者却像个记者。这种边缘化的身份,为我认识部队、理解部队,同时磨炼意志品质、强化记者素质提供了独特视角,使我在发现、思索、自省这三个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教益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14.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  相似文献   

15.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6.
一谈起记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记者应具备的“三勤”——口勤、腿勤、手勤。而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记者,光有这“三勤”还不够,还应具备“三心”,即细心、恒心、责任心。细心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类现象,生活、工作在同样的环境里,有的记者可以写出许多好作品,而有的记者却碌碌无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者的新闻敏感性强。而决定新闻敏感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记者细心与否。  相似文献   

17.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月8日,《羊城晚报》A3版头条用了一个4栏大标题“汪洋:只有一个字:干”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2009年1月7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闭幕大会上说:“全省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只有一个字,干!不干,那些目标措施形同虚设.半点价值也没有”。一时间,“干”字成了全省众多市民谈论的新话题。同样,记者也不例外.记者之间的话语中也由以往的今天“采访”了几端活?变成了“干”了几端活?诸如此类.一个看似简单的“干”字,新时期的记者如何有效的工作,干出点成绩7干出点名堂?争当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