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2.
关于嘉禾高考舞弊案报道的争论,归根结底,其实是对记者角色定位的理解问题。在今天,过于笼统地声称“记者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过于偏激地强调报道是“记者的天职” (参见 2000年 7月 19日 )《中国青年报》的一组争论文章《在职业精神和道义责任之间》 ),对人们深入思考问题已没有太大意义。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纠缠着复杂的关系。记者 (乃至媒体 )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  相似文献   

3.
加强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在搞好正面报道的同时,注意运用好新闻批评的武器,是我们党报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年前,河南日报、许昌日报分别刊登的关于对许昌市邮电局服务质量问题的连续批评报道,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批评报道要找好结合点要想写出好的、有分量的、受到各个方面欢迎、对工作有推动作用而又不带来副作用的批评报道,一般说来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批评的问题是社会突出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又是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应该是党和…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批评报道的形式日趋多样,如:“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社会经纬”、“新闻调查”、“众生相”、“监督哨”等栏目、专版亮相于媒体平台,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扬得淋漓尽致,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因此极速飚升。但作为媒体的行为者———记者在批评报道中属于什么地位呢?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本文试作一阐释。记者在批评报道中是桥梁和纽带监督是“自古至今,人类的永恒主题”。①新闻舆论监督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记者深入调查采写负面新闻信息的批评报道的传播,表…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与责任,应该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这也是衡量~个记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对道德与责任的坚守是造就记者强烈的新闻敏感、独到的报道角度、积极的传播效果的一把“利器”。记者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就是记者的道德与责任。  相似文献   

6.
舆 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媒体的一项神圣的社会责任。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随着媒体的“批评意识”不断提高 ,一方面批评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 ,其舆论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程度却越来越小 ,这是从业者必须认真反思的一个现象。我想 ,这种现象固然与其它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 ,也与批评报道质量参差不齐、报道的功利色彩太浓不无关系。批评报道指标化批评是一种人性的需要 ,是一种社会需要 ,同样也是媒体存在的一种需要。作为媒体本身 ,其批评行为必须与前二者的需要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批评的效…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所暴露的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也是我们搞批评报道的初衷。为此,我始终认为,在从事批评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先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观念着眼,紧紧地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这个“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批评的目的;“度”要是把握不好,要么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要么不痛不痒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现代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批评报道是新闻题材的重要品种,“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规律,也表明了读者对批评报道的需要。但是,有的党报有分量、有针对性的批评报道难得一见。 批评报道要有突破,关键在于领导支持。对写批评报道的记者要多鼓励,而不是求全责备;对各方面打招呼、通人情的电话,要顶住,而不轻易打退堂鼓;对于批评报道要从政策上扶持,解除记者的后顾之忧,而不是一般性地对待。《南方日报》的做法是把批评报道列入记者每月的考核指标,如果是题材重大、社会反响强烈的,还要重奖,因此在报社形成敢…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各新闻媒体充分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大力开展舆论监督,对一些违法乱纪、有碍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碍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人和现象进行批评,遏制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蔓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竿见影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新闻工作者感到开展舆论监督非常艰难。一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把以表扬为主的新闻叫做正面报道,把舆论监督叫做反面报道。人们只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认为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就应该多说好听的。搞批评报道,是在给党和政府的“脸上”抹黑。对舆论监督,既怕“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又怕“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因此,舆论监督处处受阻。二是在采访实践中,记者们常常受到“权力部门”和“权力人”的阻挠。比如,某个部门在被一家媒体批评后,这个部门就公开宣称:“今后,我们××系统不欢迎新闻记者的采访!”最近又有报道说,江苏某市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名为《关于接待外地记者来我市采访应注意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的真正用意,就是防范外地记者来写该市的批评报道。 三是人情因素间接地制约了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面对现实社会的人情怪圈,舆论监督受到了很大的牵制。这些人情,有来自朋友方面的,有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报道对社会的各种丑态和劣行公开揭露,进行曝光,是深受读者欢迎、社会效果强烈的一种新闻形式。在邪恶面前,敢讲真话,敢揭露实情,敢主持正义,这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与正义感,需要有勇气和锐气。但是,舆论监督又是一件担风险的事,一不小心,麻烦便惹上身,它常常弄得记者、编辑自己好尴尬。 一、虎头蛇尾的批评报道。批评报道常常出现几种情况:一是千辛万苦采访写稿,却一朝“胎死腹中”;二是本应“打连发”的,射出一粒子弹后就没了下文;三是登场时唱“黑脸”,收场时无奈唱“红脸”。特别是第三种情况使记者尴尬,此时言…  相似文献   

11.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和几位同志谈起记者的修养问题,有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搞商业报道的记者,就应该系统地研究一下商业,尽可能地丰富商业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商业工作的内行,成为商业问题“专家”。另一位同志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的活动天地是无限广阔的,记者的知识也就应该十分渊博。因之,记者的求知领域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他说,记者应该力求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杂家”。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中央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这就是:第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第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那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好的批评报道对于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批评报道应该遵循怎样的方向,把握在什么“度”上。近几年来,我连续发表了10多篇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学习中央的方针,总结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批评报道要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就必须服从于三个“有利于”的大局,即: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扶正压邪,化瘀活血,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为此目的,记者需要做到六个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批评,历来为我党所重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各种传媒运用新闻批评的武器,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废旧立新,在端正党风、转变社会风气、促进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保持清醒头脑,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善用新闻批评这一武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使新闻批评能健康发展,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索。 记者的本来社会职能是传播信息、表达舆论,并以客观、公正、全面、真实为基本准则。 新闻批评主要是通过对不良现象或事实的揭露与报道,形成鞭策力,促使问题的解决,同时,起到警示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记者在实施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善恶标准,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记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和报道活动中,必须保持客观冷静、公正无私的作风。 在批评报道中随意把自己变成“审判官”,或自封为“包青天”的想法和做法显然超越了记者角色规定的权限范围。新闻媒介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新闻,而不是查案办案,平反昭雪、记者也并不具备调查办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办案的能力,也缺少相关的监督平衡机制,所以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记者对社会的监督,其最常用方法、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有人称,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有财产万千, 更有性命关天。由此可见,记者对于一件事情的报道所能带来的后果有多大。记者报道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批评报道是不是每件事都能进行报道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记者在对某些问题进行批评和揭露式报道时,如果批评报道一旦有误的话,其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记者  相似文献   

16.
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记者手中的“重武器”。但许多记者却因此而招来不少麻烦,令他们十分头疼。尤其是企业报记者,他们把批评报道看作一块热红薯,想吃,但又怕烫手。其顾虑有两点,一是怕得罪被批评单位领导,给以后的采访造成困难;二是怕影响被批评单位的正常工作。这些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企业报记者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如果批评了某单位,而这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不明事  相似文献   

17.
1988年是“告记者热”的一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应该大书一笔。“谁人不把官司打,哪个不被别人告?”对于记者来说,当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过去写批评报道,了不起是挨总编辑的“克”,写个检查,报纸上发个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给新闻界的同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人们对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在进行深沉的思考。对“文责自负”这种提法,新闻界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所谓“文责自负”,是指作者对所著文章内容的正确性及产生的社会效果应负的责任。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总编要求记者把所报道的事实找有关方面核对一下,记者常常以“文责自负”为由推三阻四。对重大题材和批评报道,送有关领导部门审阅,这本来是应遵循的宣传纪律,可有的记者往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帮忙,促使所暴露的问题能最终得到解决,这是我们搞批评报道的初衷。因此,在从事批评报道过程中,批评者就不能光图痛快,而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观念着眼,这也就是要掌握好“度”,这个“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批...  相似文献   

20.
一、边缘问题和思考路径 :搭起“三三制”的架子“依法做好舆论监督”是本文原定的题目 ,现在从正题变成副题 ,也不算离题太远。因为“依法”二字 ,不仅是引发出来的这个题目的必要构成和重要支点 ,也是本文不可缺少的思维出发点和思考终结点。这里有个思路的启动、延展和梳理过程 ,有必要先作一下交代。依法做好舆论监督 ,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 ,使批评报道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是新闻界近年来谈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本人初时亦有所感 ,草拟了下面这份提纲 :1 依法治国需要舆论监督。一个健全的社会 ,应该是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