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广告宣传酿成或演化成新闻事件;二是新闻事件成为广告宣传的重大题材或主要内容;三是广告宣传成为新闻事件的导火线。广告活动酿成新闻事件新千年的钟声刚敲过不久,广告界就发生了两件广告宣传酿成新闻事件的案例。一是某新型浴缸生产厂家,在媒体上打出“美女当众洗澡”的广告,让美女模特儿身穿比基尼在某知名宾馆的大厅里当众洗澡,结果记者和猎奇人员云集、现场拥挤不堪,宾馆大厅数扇玻璃门被挤塌,警察不得不到现场维持秩序;二是某品牌室内涂料代理商在媒体上做广告,宣称所代理的品牌涂料无…  相似文献   

2.
殷亮  杨会飞 《视听界》2011,(6):101-104
温州特大动车事故发生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江苏公共频道新闻栏目《有一说一》采取了纵横捭阖的组合报道方式:有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有对有关新闻的背景链接,也有中肯恰当的新闻评论。这样一种丰富的新闻“组合拳”,让《有一说一》栏目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对动车事故的报道具备了独家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程前 《军事记者》2013,(1):22-23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出现,立即就会被各媒体所关注和报道。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焦点聚焦在新闻事件本身,从而造成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经常大同小异。那么,在这个媒体充分竞争的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的独特挖掘,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感到,在新闻事件的前伸与后延中挖掘新闻,是实现新闻独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界,新闻策划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尤其是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一直是新闻界谈论最多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精心策划,既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辅之以一些背景资料或者相关性链接.则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有效报道的目的。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一新闻源,众多媒体会集中优势兵力在第一时间“抢”新闻。“抢”来的新闻怎样才能以最优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呢?这就需要在策划上下功夫。有了好的策划。好的新闻资源才不会被“浪费”。  相似文献   

5.
徐超文 《新闻爱好者》2011,(22):117-118
在网络新闻中,在报纸杂志上,在电视广播新闻中,处处能看到、听到"链接"的字眼,新闻链接已经成为媒体广泛应用的一种报道方式。链接,为读者导航链接,是计算机语言中超链接的简称。超链接(Hyperlink)是因特网上使用最多的一种技巧,它通过事先定义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徐超文 《新闻爱好者》2011,(11):117-118
在网络新闻中,在报纸杂志上,在电视广播新闻中,处处能看到、听到“链接”的字眼,新闻链接已经成为媒体广泛应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人,不少同行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一番策划,费了很大气力写出的稿件有的不仅得不到受众认可,甚至被采访对象也不认可。其原因是,被记者认为的新闻热点并不是受众、也不是被采访对象的兴奋点。记者选题或超前或滞后,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掺入水分为热点助兴,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让新闻“热点”成为“兴奋点”所谓新闻热点就是在当下被广为关注的新闻事件。一般而言,这类新闻事件或由于其发生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且有重大影响而引人关注。它理所当然也成为媒体比拼实力的角逐场。当今媒体竞争可谓白热化,抓住了热点新闻就…  相似文献   

8.
佟浩 《记者摇篮》2009,(6):18-18
新闻特写就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的新闻特写可谓魅力无穷,它在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各媒体的新闻报道较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离不开资料的支持。在几乎没有独家新闻的今天,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谁也不敢停留在传统的“发生播报式”的套路当中,而是尽可能地运用资料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包装。“相关链接”这一使用高频词,见诸各大小报端,对加厚新闻背景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成为各家追求“同质化新闻差异化报道”的常用武器。在一次次资料服务新闻的实践中,我便有了一些资料与新闻的感觉——昨天的资料是今天的新闻,资料让新闻更有力、更丰满、更多彩。一、资料让新闻更有力2005年是中…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报道的半途而废,没有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造成了事实上的新闻"烂尾",而让读者"悬疑"。随着舆论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这些"烂尾"新闻迅速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除了浪费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反思。本文以"院士讲座上的睡觉学生"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媒体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类新闻"烂尾"与"悬疑"反映出的问题,呼吁整个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媒体管理部门和新闻教育机构四方面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其新闻价值由前者引发或提升,被称为新闻的多个落点。有时,当我们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去追踪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经常能挖掘出深层次、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3.
时下,浏览进入21世纪的全国各地报纸,便能发觉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新闻链接,不时在报端和读见面。由此可以窥知:新闻链接这一新闻报道形式正在被我国新闻工作所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14.
孙肖波 《青年记者》2007,(22):44-45
七月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国内外一片哗然,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讨论再次沸起。  相似文献   

15.
陈黎 《视听纵横》2009,(5):75-76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需要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观众,在镜头前对新闻事实作简单介绍,或对事件进行简要归纳点评。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出镜能起到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能发挥电视媒体传播及时、声画并茂的优势。因此,记者在新闻现场出镜的报道形式被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6.
金胜 《视听纵横》2008,(6):51-52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追求真实性方面,电视媒体相比其他媒体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有很好的记录介质——摄像机,人们往往会把摄像机比喻为记者的眼睛和耳朵。人们普遍认为,最起码,镜头所记录的场景是客观存在,应该真实可信。但是,在采访活动中,由于媒体的介入,除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被揭露得更加彻底外,也有可能使事件的本来面目被隐藏得更深、事件的内幕反而更加难以揭开。媒体的介入,无意之中干预了新闻事件的发展,这是客观的存在。那么它是如何干预新闻事件的?以下展现的事例,试图从中找到相关迹象: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向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我们不仅需要像传统新闻从业人员那样,告诉读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更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事件?它所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在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相对于新闻事实而言,后两者——也就是媒体向读者提供的对于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更是媒体间新闻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以经济和人文多重专业视角审视经济新闻事件,以便向读者提供更趋科学、理性的价值判断,也便成了新的市场形势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一、以专业视角客观描述新闻事实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新闻事件,耍想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仅仅看表象或者完全遵循采访对象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利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剥开重重迷雾现出事件本质。  相似文献   

18.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较大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记者或制造虚假新闻或做有偿新闻,直接导致媒体的公众信任危机。新闻的真实性多次受到公众的拷问。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叙述者。他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直接接触于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人物与传媒的衔接者。当  相似文献   

19.
主题性报道是中国“宣传新闻学”独有的新闻形态。西方新闻学不承认“宣传新闻学”,他们认为只有异常、冲突、负面的新闻事件才值得报道,因此,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就是异常,凡正常的、正面的东西都不是新闻。在西方媒体上也就很少看到正常的、正面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正因为如此,在其媒体上呈现的也就会是一个有病的、混乱的、被媒体扭曲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唐田 《视听界》2014,(5):101-103
一、新闻功底(一)新闻准备有深度白岩松曾经直言不讳:"没有任何撰稿人会真心地为主持人写稿。"早间新闻节目的时段特殊性,决定了主持人与写稿的记者或编导交流的时间普遍被压缩或完全省略。主持人是一档节目录制前各环节所有努力的出口,必须担当起智力贡献。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成为半个编辑,甚至要有主编意识,充分理解记者或编导给你既有稿件的"原有之意"以及"弦外之音"。如果时间允许,要突破稿件的字面限制,掌握更多,快速弄清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权威个人或机构的表态、其他媒体的观点,梳理新闻事件引发的启示或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