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和新近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传播设备的普及改变了舆论形成的机制,也改变了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顺应时代的变迁,更新舆论引导观念,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者及其主流价值传播者的责任,也是每个舆论参与者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代往往因其具体的历史条件形成一种引领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当下,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经济政治改革步入深水区,人民群众对发展上台阶、生活更幸福抱有极大新期待,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嬗变,所以塑造大众精神、凝聚集体意志、树立主流思想在新时期愈加重要。对于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而言,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和传播,就是发挥好党的耳目喉舌作用,引领地区主流思维走向,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3.
胡祎 《新闻前哨》2022,(5):33-35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出现与繁荣.舆论传播入口从"固态化"演变为"液态化",推动民间舆论场日趋中心化.在社交媒体时代,官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影响,舆论话语权正在被社交媒体分流.迫切需要官方主流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面提升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从而重塑社会主流价值.在实践过...  相似文献   

4.
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的快速兴起,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舆论生态:传播手段的多样、舆论空间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多变。传统主流媒体不再享有唯我独有的信息传播和发布权,舆论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面对这种格局,主流媒体的报道如果不能形成主流舆论,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众说纷纭的舆论环境中,传递主导社会舆论的声音,已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人民群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每时每刻都会关注一些共同领域、共同问题,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了“口头舆论场”,那些相对集中的社会话题就成为一段时问街谈巷议的焦点。尽管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人民群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每时每刻都会关注一些共同领域、共同问题,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了“口头舆论场”,那些相对集中的社会话题就成为一段时问街谈巷议的焦点。尽管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鹏 《军事记者》2004,(7):48-49
民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民意通常以3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潜舆论是低水平的民意或处于形成时期的民意,表现为人民群众一致的内心活动。这时,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潜舆论进一步升级,就会转化为显舆论,这时的民意表现为一种具有完整的意见形态的社会共识;如果舆论不仅用语言表现,而且通过行为来表达,便构成了民意的行为舆论,即大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网上的舆论多是处在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  相似文献   

8.
正在信息多元化、人人自媒体的网络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几家独大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媒体的"主流"作用和舆论引导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如何保住日渐动摇的主导地位,继续承担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舆论功能?笔者认为,地方主流媒体应强化地方主流舆论场,营造强势舆论平台,提升媒体公信力、舆论影响力和传播力,在新媒体主阵地上有所作为。在一般媒体眼中,地方"一报两台"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先天主流性",是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凭借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资源和地  相似文献   

9.
地方主流媒体在地方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所营造的地方"主流舆论场"在地方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方的新闻传播中,必须充分认识地方"主流舆论场"的重要地位,更好地引导地方舆论。  相似文献   

10.
论舆论合力     
公共舆论的形成以及舆论引导的方法策略和模式等问题一直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视,对舆论合力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舆论引导艺术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的舆论引导工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舆论合力的形成过程与机制所谓舆论合力,就是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各种传媒(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和其他舆论工具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这是考察媒介在舆论形成和引导过程中的效果的一个具体的指标,也是我们进行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舆论合力,它来源于传媒集群与社会结构中主流符号及价…  相似文献   

11.
舆论沿着混沌、室语、众意和主流民意的路径演变。如果舆论诉求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打压,将出现舆论激化和冲突,以至于导致民变。舆论演变有社会燃烧、社会激波和磁场引力三种模型,不断充满众意的分化、组合与融合,还可能酿成舆论张力,使社会框架的稳定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2.
形成、发展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终极目的,是使主流思想舆论充分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搞好正面宣传、热情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13.
对"两个舆论场"之说,有的文章强调"两个舆论场不仅对同一现象看法不同,甚至对社会整体认识也有很大差别",需要"打通两个舆论场,使二者尽量吻合"。有的文章则认为,两个舆论场讨论的内容大抵相同,只是讨论的方式、使用的话语不同。还有的文章指出,舆论本来就发生在民间,官方媒体只能引导舆论,将二者"打通"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做到。这些文章之所以产生歧义,因为人们对舆论、舆论场及主流媒体的功能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倩 《新闻世界》2014,(12):63-64
由于我国主流媒体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工作上的重要性。舆论引导强效有力,是主流媒体面对未来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强力保证。因此,作为我国主流媒体,要在充分认识新时期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能动性和策略性,不断适应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的舆论生态,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落脚点在有效引导舆论。党报如此,都市类媒体亦然;正面报道、日常报道如此,热点难点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也不例外。本期《前沿关注》的几篇文章,或介绍党中央机关报直面热点难点、有效引导舆论的成功经验,或从强化主流媒体社会新闻引导能力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或认真研究主流媒体在群体事件报道中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或对灾难性报道如何取得积极效果建言献策,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内涵,颇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龚婷 《东南传播》2016,(5):148-150
梁启超对舆论有深入的研究,曾凭借在报纸上所造的健全舆论掀起了中外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梁启超的舆论思想包括舆论的定义、舆论与舆论领袖的关系、健全舆论的要素与舆论领袖的伦理道德以及舆论领袖引导舆论的策略等问题,尤其是他对舆论领袖提出的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等这些道德要求对今天"互联网+"时代下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梁启超还建议舆论领袖采用忠告、向导、浸润、強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等这些方法引导舆论,这些研究对新形势下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舆论场中风险因素持续增加,主流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聚焦全媒体时代主流舆论格局构建,梳理阐释了新形势下我国主流舆论格局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从媒介技术、媒介文化、媒介制度三个层面切入,剖析了主流舆论格局构建所处传播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视角提出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的对策思路,为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的舆论表达格局是一种多元化的舆论表达格局。新媒体的崛起,颠覆了此前权力与传播高度一体化的传播结构。在强大的外部性冲击之下,一元化的舆论引导格局开始艰难转型。面对主流舆论场与非主流舆论场的结构性失衡,舆论管理者采取多种手段,试图改变主流舆论场的被动局面。目前中国主流舆论场的被动地位已有所改观,中国舆论场上的"国进民退"趋向也较明显。但中国舆论引导格局还未形成稳定的结构,尚存在不少变数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发展壮大必须解决的紧迫现实问题。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在多种舆论构成的现实舆论场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让主流舆论在整个舆论场中占上风,显得非常迫切,尤其重要。这些年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并且在实践中体会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致力于增强新闻宣传的说服力,致力于彰显新闻宣传的亲和力,致力于打造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时代,网络舆论对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重构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持续稳定。文章在立足于舆论的历史和内涵的价值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舆论发展的现实特征,从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发展出发,为新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增强提供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