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板着面孔到贴近民生,跑时政多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同行从新闻意识到采写编辑,经历了不断的思想历炼与实践创新,而今,所采写的新闻越来越具有可听性和可读(视)性,在放低新闻视角,实现时政新闻平民化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那么笔者也不妨谈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报纸已迈进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当今,如果没有新闻图片的报纸,至少不能称作一份完整的报纸;如果不能使用照相机的文字记者,至少不能称作一个全面的报纸记者。因此,采写文字新闻和拍摄图片新闻,是现代报纸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在新闻摄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王伟 《新闻传播》2013,(12):150
新闻采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新闻采写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新闻采写方面往往抓不住重点,角度把握不好,同样的一条新闻线索,写出的新闻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名基层的新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能够采写出有分量、重点突出、精彩的新闻稿件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将之归纳为三点,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明 《传媒观察》2008,(6):31-32
信息社会、信息采集和传递形式的日新月异,无疑给创新新闻采写提供了新的天地。时下,一个被称为“报料”的新名词在各类传媒上热度渐高,成为记者获取新闻资源的崭新渠道。记者在充分享受这一由社会人主动提供新闻资源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另一种考验,其中时隐时现的虚假报料正成为记者不得不防的另类新闻陷阱。  相似文献   

6.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出镜记者越来越普遍,出镜记者兼具记者和主持人的特性,既要有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采写能力,也要有主持人的现场掌控和自如地面对镜头的能力。下面就谈一谈新闻出镜记者的诀窍: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如今,“新闻故事化”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闻采写中。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情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8.
杨帆 《军事记者》2007,(6):65-65
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的新闻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他也是少有的几位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战地报道的中国记者,他的新闻采写风格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森 《视听界》2002,(2):23-23
提起新闻敏感,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仅仅把它和新闻记者联系起来。事实上,广播电视编辑有没有新闻敏感,是和新闻记者同等重要的,有时甚至超过了后者。记者常常在事先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捕捉、采写新闻。编辑则常常在事后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鉴别、挖掘新闻。他们常常面对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一边是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宏观政策、专业术语,一边是媒体受众要求的既有可读性又有深度性的新闻报道,对于我们经济记者来说,采写经济新闻永远都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在几年的采写经验中,我渐渐悟出:要让枯燥的经济新闻鲜活抢眼,经济记者必须练好专业和写作两个内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也日趋深入。采写新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实的记录,而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稿件见报,就没有饭吃”成了每个记者和通讯员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点新闻而苦恼。  相似文献   

13.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是各家报纸的品牌,也是抢占读者市场的主要武器.如何做好深度新闻,困扰着年轻记者的心. 采写深度新闻,必须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有深度的思考、分析、辨别、研究的能力.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只是看到表面新闻,这就需要年轻记者在平常的新闻采写中总结经验,对新闻的思考多了、深了,就能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5.
现在所谓的"独家"新闻,不再一味地强调时效性、独占性,更多是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这就不能仅依赖于记者的日常采写,还应延伸到记者采写之前的新闻策划及采写之后的后期编辑等.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黄博 《新闻知识》2002,(12):35-36
写独家新闻,在每一个记者心中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职业热望。一个记者一生中如果没有几篇堆称独家的新闻,就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但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采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独家新闻线索的获得,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独家新闻,并不一定非要有独家线索,同源新闻中照样可以写出独家新闻,关键就看记者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是否有独家发现、独家视角和独家思考。 笔者在一家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站工作,和当地媒体记者相比,驻站记者的信息相对闭塞,获取独家新闻线索的难度也更大。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在同源新闻中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几年下来也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抓了一些可称为独家的新闻,因些在这方面有一些体会。 一、要有独家发现  相似文献   

20.
当前,很多记者采写新闻稿件时对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工具信赖性越来越大,缺少深入基层、深入新闻现场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