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盛夏 《编辑之友》2012,(7):41-43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在此宏观态势下,中国出版传媒业如何适应新形势,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电影观众,并在亚、欧、美主要国家集中采样,取得了十多万条统计数据,在广泛性和针对性上取得了平衡。2012年度调研报告通过数据,描绘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报告不仅是对2011-2012年度中国在文化强国建设上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的回应,也是对入世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影响力状况的梳理与总结。报告认为:相对美、英、法、日等电影输出大国,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但是,外国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增长。中国电影在电影故事、电影音乐、电影哲学等方面有较高的辨识度,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在电影故事、字幕翻译、宣传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后,报告对中国电影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进程将民族国家的文化环境植入世界文化市场,影视产品的全球流通承载着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从软实力的角度看,中国电视剧要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它所依赖的条件既在于其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又在于其文本内容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开掘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话语积极对接,同时强化营销与推广环节,是当下中国电视剧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文化传播这一概念存在内涵模糊、边界不清的问题,这不利于客观探讨与深度观照文化传播范畴.中国当前处于复兴的时代语境之中,面向国际的文化传播正在凸显其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厘清文化传播概念的边界与维度,进而探索在大国复兴背景下,如何实现面向国际的实效的文化传播,以深化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是与民众接触最广泛、最贴近民心的文化类型,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在推动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确公共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机制,是推动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文章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半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在转文化传播视角下,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做法、成效与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文化接近、文化多样与文化间性是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海外文化传播阵地布局立体化;提升文化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增强民众参与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可及性;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服务体系,不断涌现出具有国际引领意义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孟伟  刘鹏 《现代传播》2024,(1):62-73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涵定位等议题的重点突破口,“文化锚定物”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内容策略,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整体性对策和文化锚定物设计五要素是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注重中国化符号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应当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采用有效的中国化符号国际传播策略,从不同的渠道实现中国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较好地克服不同文化交流的认知误差,跨越和突破文化交流的异质性障碍,实现中国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更好地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化是多元文明长期交融荟萃的结晶,至少自汉代以来,敦煌始终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汲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明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是继往开来的典范,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先声。新形势下,亟须着力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使敦煌文化生活化、具体化、生动化,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由此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再上新台阶,唱响新时代国际传播大合唱。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各国传统文化也正借助全球化走向世界,语言的国际推广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国际推广机构,孔予学院的建立与快速发展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其文化传播价值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要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文立足国际传播学,以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探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把握好基调,更好地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璐 《新闻界》2013,(11):31-33
对《江南style》国际传播和中国传播的特点与过程进行梳理,挖掘它得以网络走红的文化涵义,认为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受到制度框架的约束和社会规训的改造,文化群体能够予以妥协接受,并自觉进行内容创新与社会传播。《江南Style》的网络传播实践,可以提炼为流行文化国际传播的三要素,即话语立场、形式创新和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2.
黄廓张平 《传媒》2017,(22):37-4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无疑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国家平台,  相似文献   

13.
对《江南Style》国际传播和中国传播的特点与过程进行梳理,挖掘它得以网络走红的文化涵义,认为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受到制度框架的约束和社会规训的改造,文化群体能够予以妥协接受,并自觉进行内容创新与社会传播.《江南Style》的网络传播实践,可以提炼为流行文化国际传播的三要素,即话语立场、形式创新和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4.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蔡帛真 《报刊之友》2014,(2):126-127
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也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而在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我国古今文化传播活动的梳理,从政府主导及民间活动两个文化传播推动模式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凯 《报刊之友》2014,(9):20-21
“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其灿烂的文化也随着经济的腾飞迅速走向世界。但是,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文化输出强国相比,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外传仍处于劣势,面临着传播内容繁杂、传播手段刻板等问题。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选取合适的文化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和手段,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不断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对外新闻报道是一国通过大众媒介对具有国际认知价值的事实信息向他国进行的传播,它既是一种动态的话语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这种具有跨文化特性的话语表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从文化话语的角度解读,对外新闻是语言使用与非语言材料融合之后形成的话语结构,既包含着意义的表述,又连接着认同的形成。中国的对外新闻媒体在话语多元与话语平衡方面均做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应该选择积极的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传播,从而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文化建设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中国声音"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加快我国互联网特色文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全球渗透力,展示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大国与强国地位,既责无旁贷,又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BIBF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透过城市文化来传达中国对国际的文化沟通,在完成出版"走出去"的任务之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办方应当提高北京城市文化对活动的影响,并赋予BIBF更多、更高的国际文化传播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2009年版文化统计指标体系为例,系统介绍和分析了当前国际学术领域对于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统计的意义;通过对联合国世界文化统计指标的研究,探寻了指标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原因;提出了中国在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大发展背景下,这种指标体系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