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这两个词本义大致一样,说的都是体育和教育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但把两个词单独提出来进行对比,会发现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字的排序决定了这其中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咨询等方法,分析了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意义,结合中国目前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发展途径,为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普通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落实"体教结合"方针,加速学校体育发展陈伟强——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两会上普遍提到的‘体教结合’与我们学校谈论的‘体教结合’,侧重点或许不太一样。两会上提到的‘体教结合’  相似文献   

5.
“教体结合”工作必要性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体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体教结合"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教体结合”的决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教体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了再思考,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法等对教体结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在教体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照搬现有的训练模式,对学训结合的规律没做深入探讨,没能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模式,结果是,不能充分发挥培养模式的优势,使得学生学训的矛盾激化,教体结合的主要矛盾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运动训练与文化课教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体教结合”是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缺失而出现的,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先体后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教分离或者结合不畅;竞技体育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受到严重挑战,运动员的退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教育系统下的教练员队伍建设遭遇种种束缚,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无法有效对接.为加强“体教结合”,实现“体教融合”,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更要重塑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从“模式”与“机制”之间契合的角度来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展望“体教结合”的走向。结果显示: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教育和体育系统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中,普遍存在着生源、文化教育、教练员业务能力、科研水平不足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和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校园竞赛的开展是解决羽毛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有力保障。通过体教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新体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马驰 《精武》2013,(19):148-14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教结合”与“学训结合”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体教结合”运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通过对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体教结合”运作情况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对“体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地点、教学计划、时数、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及运动员将来择业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教体结合”的概念及内涵、发展的社会环境及条件、发展目标、发展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转变观念,进行明确定位;紧密合作,促进发展;增加资源供给,实现多元筹资;打破体制障碍,完善各类机制等促进“教体结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看似相同,其实内涵截然不同,它们决定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机制。当前推行的“教体结合”是在“体教结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情形下提出来的,“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引导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传统的“教体分离”模式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培养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教体"结合是现今阶段比较有争议的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高校实行的教体结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教体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结合这些问题,给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