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3.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4.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5.
细节的威力     
马越舟 《军事记者》2014,(4):I0002-I0002
人们常说,一张好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而一张照片中精彩的特写细节,能够“秒杀”千万张平庸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15岁的英国少年乔纳森偶然看到天空中一颗橘红色的“火球”向远方飞去,眼疾手快的他立刻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一瞬间捕捉了下来。事后该少年通过电邮将照片传给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张照片则被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棒的流星照片。”  相似文献   

7.
一张老照片折射出珍贵的历史 走进馆长吴建宏办公室,他正低着头在抽屉里找寻东西,不多久他小心翼翼的从抽屉拿出一张老照片出来. “这是一张日本投降典礼签字筹备处全体职员合影照片,拍摄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由当时县城一家名叫爱尔特照相馆拍的,场面宏大,人员都非常清晰.它反映出当时芷江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过程中的历史和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张照片.”吴建宏向记者介绍说,这张照片是还没有展出的,准备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对外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8.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09,(12):42-43
一、这是一张开始泛黄的黑白照片。身穿风衣的郭超人坐在一间农村的堂屋里.周围簇拥着他的亲属和乡邻。 “照片是1986年4月29日拍的.右侧是他的二婶.后面是他的堂弟……”郭超人的表侄吴建新拿出了他精心保存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他引以为自豪的杰出表叔。  相似文献   

9.
一 1985年出版的《出版史料》第四期,为了配合庆祝开明书店创店六十周年,刊载了一组纪念性质的文章和图片,其中有“半个世纪以前摄下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开明的编辑部同人暨家属的合影。同年出版的《我与开明》那本书中,也收辑了一张五十年前的张照片,题为“部份编辑及作者合影”。这两张照片,都配有文字说明,虽经收辑者努力采访照片上的本人或家属,但对照片拍摄的具体年月,全部人名以及因为什么缘故才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新闻实践》2013,(2):85-F0003
2012年年末,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评选出年度图片。美国《时代》周刊也推出了“2012年年度十大新闻图片”。“这十张图片,是2012年最能打动我们的图片!”《时代》周刊摄影总监基拉·珀拉克说。这十张图片,有两张来自同一个国度——叙利亚,表明了叙利亚内战作为焦点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我们在其中一张摄自叙利亚照片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Goran Tomasevic(戈兰·托马舍维奇)。这位来自塞尔维亚的路透社记者,以《利比亚战争》荣获第八届华赛年度照片大奖。2011年。他可能是离利比亚战争最近的摄影记者,他的照片仿佛让人能听到枪炮声、闻到火药味。2012年,他又挎着相机,一头扎进了叙利亚战火的枪林弹雨中。  相似文献   

11.
已退休的美国陆军上将威廉(William C。Westmoreland)最近在佛罗里达对一张曾在1973年获普利策奖的新闻照片中的事实提出疑意,《华盛顿邮报》今年1月19日对此作了报道。这是一张反映越战的照片,照片上有几个越南小孩在烟雾弥漫的炮火中逃命,其中一位姑娘全身赤裸,尖叫着。拍摄这照片的美国新闻协会(Associated Press)的尼克说,他是1972年6月8日在越南境内靠近Trang Bang的地方拍的,当时有一颗凝固汽油弹在那里爆炸,他整整拍了一卷照片,这是其中一张,是真实可信的。但威廉上将说,他不相信那姑娘是被凝固汽油弹烧的,“天啊,真要是凝固汽油弹,她早就活不成了”。威廉担任过参加越战的美军地面部队指挥官。他说,记得有人告诉过他,照片上赤裸的姑娘实际上是被日本式火盆烧伤的。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姑娘是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13.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有一张“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头像素描的照片,仔细辨认,落款处写有“一九五0年十月五日上午七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悲鸿”字样。这张素描写实、传神,风格很像徐悲鸿的作品。但由于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而且多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素描的原件,照片上的字迹已被他人描写过,所以真伪难辨,以至这张珍贵照片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14.
冒死保存日寇罪证照片 1938年1月,年仅16岁的罗瑾,是南京长江路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学徒。一天,日寇陆续拿来一些胶卷到店里冲洗,罗瑾一看冲洗出来的30多张底片,惊呆了:全是日寇杀、烧、淫、掠暴行的底片。他怒火燃烧,就从这些照片中选出16张,多印了一套,并自制一本灰黄色的硬纸小相册,把照片夹好。他在相册封面的右下角,画了一把日寇刺刀,刺向左上角中国人的心脏,左上角两颗鲜红的心脏正往下滴血;在右上角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耻字下面画了一个“?”,即为什么中国人要受此凌辱?在左下角还盖了罗瑾的印章。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6.
陈俊岚 《兰台世界》2023,(S1):191-192
<正>2017年,南昌市依托牛行车站旧址建成的牛行车站与南昌起义展示馆对外开放,通过图文资料和实物的展示,再现了江西铁路发展的历程和中国革命的斗争史。在“南浔铁路百年沧桑”展区,有一张《江西省南浔铁路示意图(1916年)》,展示了百年前南浔铁路线路及站台情况。在这张图的右侧,还有一张小了近一半的照片。展览的负责人对这张照片进行了解读:“有些展品的原件远在海外,比如1906年英国工程师罗德玛勘测设计的南浔铁路规划图的照片原件就在哈佛大学,我们几经周折,才获得了这张复制图。”笔者联系了当年该展览项目的负责人,对他的解读提出了指正。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18.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19.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在版面众多图片中,编辑要善于多做“减法”。  相似文献   

20.
一张好的报纸,应该是文图并茂;而一幅好的新闻照片或艺术照片,则应当是图文俱佳。好的照片配上好的说明文,就如同锦上添花,甚至能起“画龙点睛”之效,使整个画“活”了起来。相反,一张好的照片配上不好的说明文,也会使照片显得平庸。因此,对于照片说明文的写作,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研究照片说明文的写作,首先看到它的共性,即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以及文从字顺等等;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