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由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150名志愿律师组成的“北京市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网络体系”正式宣告成立。据悉,北京市成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组织律师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并形成系统的权利保护网络体系,在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提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未成年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既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提法相一致,也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针。了解未成年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及其实现途径,有助于帮助未成年人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我国未成年人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依照法律对未成年人权利进行保护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变迁,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保护面临着立法观念落后、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完善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黄锦 《教育探索》2005,(7):29-30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未成年人权利意识淡薄,教师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现象尚大量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策略是:学校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着重加强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要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权利教育,以提高未成年人的权利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促使教育依法执教。  相似文献   

5.
刘立 《培训与研究》2003,20(3):51-54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是国家基于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精神,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特殊性而制定的科学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立足于教育和保护。只有将未成年犯的权利保护、教育管理、处罚矫正及其福利工作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并且减少未成年犯刑事司法成分,适应未成年人司法的非诉讼化发展趋势,才能扩大并深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保护视阈下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未成年人实现自身的权利,是父母应当履行的义务,这种义务随着孩子的出生而产生。并贯穿在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未成年人保护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漠视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失误;唤醒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挖掘他们发展的潜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父母了解和认识儿童权利,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能力,应当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杨路 《天津教育》2008,(5):37-38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6年12月29日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针对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及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方面强化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吉林教育》2007,(7):12-14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宗明义地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9.
上海未成年人权利保护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些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未来仍需以《公约》为参照,积极汲取、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未成年人保护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切实解决好未成年人发展权、参与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上海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加大了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的责任,涉及面更广,规范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能否实现,学校班级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中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机制,是以相对独立的实体法和相关程序法确定的用以减轻未成年人的惩罚并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殊的司法机制。现行《刑事诉讼法》以专章形式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在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层面虽有突破,但突破中仍有几分保守,隐藏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21,(1):50-57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容易导致其"数字身份"失控,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视。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度不高,加之立法不足,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欧美立法中规定的被遗忘权是一种有效的价值纠偏机制,对处在持续变动中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内容以及信息敏感性有着补救作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第18条是我国"被遗忘权"立法的重要一步,但内容过于简单,需要从权利义务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以及限制因素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是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一个表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学生权利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次提出,1990年8月,《儿童权利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儿童的权利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我国也相继通过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未满1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智力未发展充分,不能完全准确地辨别是非和保护自己,因此,法律对其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规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现象仍然存在,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受到侵害,相关法律虽然做出了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的遏制源头,使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王琳 《教学与管理》2002,(11):51-51
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是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一个表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学生权利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次提出,1990年8月,《儿童权利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儿童的权利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我国也相继通过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未满1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智力未发展充分,不能完全准确地辨别是非和保护自己,因此,法律对其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规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他们。同时又要约束自己的权利,以防伤害他们未充分发展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从1992年施行十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次修订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将其发生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提上日程.<未成年人法>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保护原则,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受五个因素影响:自身缺乏自控力;家庭教育缺乏诱导力;学校教育缺乏亲和力;社会环境缺乏正面教育影响力;法制威慑教育缺乏渗透力.依此找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格权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中小学生作为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如何维护他们的人格权是社会、学校、教师都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学生人格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的解决措施,才能有效地尊重与保护学生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19.
吉海荣 《教学随笔》2007,(12):18-19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知法、懂法,有辨别违法、合法的意识。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2.知道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实行全方位四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明确未成年人享有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国家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