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87例异位妊娠的分析观察,特别是对其中23例有不同程度休克症状患者的预见性观察及抢救护理,阐述了护士临床上对于异位妊娠做出正确判断,及预见观察抢救护理的重要性。其观察的重点以寻问病史,密切观察血压及面色,注意休克早期症状,将休克控制在早期阶段。另外阐述了抢救休克时注意的问题及异位妊娠引起休克的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
失血性休克是门诊接诊中的常见病,变化急骤,病情凶险,若能及早恰当处理,病人就有存活的希望,反之就丧失抢救时机,下面把我科抢救失血性休克做回顾性总结。 患者,男,40岁,于94年11月23日18点被他人用利器剌伤左侧胸部,出血较多,急送我科,查体患者意识模糊,面色苍白,  相似文献   

3.
探讨分析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及护理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61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护理,得出结论是其护理过程对提高患者生存率甚为重要。死亡12例,占7.4%,好转80例,约占50%,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27例,约占15%。建立有效的抢救流程和程序,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及良好、正确护理与观察,在伤后黄金第1小时救治是急救创伤性并失血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5岁。5天前被汽车撞击左上腹部,伤后病人呈轻微休克现象,当地医院以“创伤性休克”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但左季肋部轻度钝痛,局部有隐约肿块,腹部稍有膨隆,未引起重视。5天后因活动不当,突然腹痛加剧,血压下降,急入我院。  相似文献   

5.
昏厥浅说     
昏厥 ,俗称“脑贫血” ,也叫“昏倒” ,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短时间内意识丧失的一种疾病 ,多数是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或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射活动。昏厥与昏迷和休克不同 ,它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昏迷是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完全丧失意识 ,主要由于脑严重损伤、代谢紊乱、中毒或缺血、缺氧等引起的疾病。休克则是由于外伤、大量出血、失水、严重感染、中毒、心肌梗塞等引起的全身性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 ,严重的休克也可引起昏迷。一般说来 ,昏迷和休克要比昏厥的病情严重得多 ,病理复杂得多。发生昏厥的患者 ,其各种反射仍能存在…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24岁,因首次妊娠8个月于1988年6月19日急诊住我院产科。患者妊娠后一直未觉胎动,三个月前(妊娠五个月)开始为鼻孔进行性间断鼻腔流血,于住院前5d鼻腔大出血引起休克,在当地输血  相似文献   

7.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活动有助于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恢复。方法:对22例60岁以上未行PCI(经过冠脉介入)或CABG(冠状劲脉旁路术)等冠脉血运重建术的老年ACS患者早期康复活动及出院后的临床观察。结果:老年ACS患者在参加早期康复活动后,无一例患者出现长期卧床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结论:对未行血运重建的ACS患者(包括老年患者),推行早期康复活动方案及早期出院,可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促进ACS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加医疗单位病床利用率,降低总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外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7年1月16例十二指肠外伤病例,对其外伤史、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加以分析总结。结果14例治愈,其中6例出现并发症,1例行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因霉菌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因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易造成漏诊,力争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合理手术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同时术后需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淋巴循环的变化,本文采用肠淋巴管插管技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期的肠淋巴流量及肠淋巴管压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肠淋巴循环发生了明显变化。休克早期、休克晚期的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输血输液治疗后,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迅速回升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淋巴循环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休克是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它是跨文化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高校新生入学后的适应过程,是典型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必然遭遇“文化休克”。从关注大学生因为异源文化而引起的“文化休克”现象入手,对文化休克进行了心理学解释,探讨了它的症状及负面影响,并提出高校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走出休克、走向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宫外孕是妇女急腹症中常见疾病,而宫外破裂可引起大出血,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致严重休克而危及生命。我院1992年至1996年共收宫外孕患者48例,其中宫外孕致失血性休克25例,本文就25例重症宫外孕抢救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均系宫外孕致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其发病年龄在22~43岁,血压12~6.8/7.8kPa21例,占84%,重度休克血压为零4例,占16%;在15例休克病例中,输卵管妊娠23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肠淋巴循环在出血性休克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应用wistar大鼠45只,分3组观察休克及补液过程中,肠淋巴流量及其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放血前,肠淋巴总流量为0.3±0.02ml/30min,淋巴蛋白浓度为3.30±0.13g/100ml,淋巴蛋白输出量为3.6±0.1mg/10min,无组间差异。休克早期,肠淋巴流量和淋巴蛋白输出量显著降低(P<0.001)P 0.休克晚期降低更为显著;淋巴蛋白浓度休克晚期才低于对照组。回输血液及输入生理盐水,肠淋巴流量且急升高,自补液20min起,肠淋巴流量相当于放血前及对照组的3—5倍,淋巴蛋白出量自输血后2min起恢复正常,输血后30min显著高于休克前,但停止补液后又降低.提示出血性休克及补液时淋巴液及其蛋白的变化,对休克的发展和康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凡胎儿娩出后半小时胎盘尚未娩出者,称胎盘滞留.若处理不及时,可致产妇大量失血,或严重感染危急产妇生命.我院2003年共治疗胎盘滞留12例,其中引起失血性休克10例,经积极抢救无一例死亡,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胎盘滞留引起失血性休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酚苄明的抗休克疗效各家报导不一,认为其机理是解除微血管痉挛,本文观察失血性休克时肠系膜微淋巴管、微血管的变化,以及酚苄明对其影响。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淋巴管的收缩频率和总收缩活性指数降低,晚期动力学指数降低;酚苄明使淋巴管总收缩活性指数及动力学指数增大,休克后该指数下降至给药前水平,至休克晚期方降低。而且血压维持40mmHg初期,可见淋巴管的收缩分数增大。休克时肠系膜细动脉和细静脉均收缩,出现流态改变,酚苄明可显著解除微血管痉挛,尤以二级细静脉明显,同时改善微血流,但对休克晚期的微循环障碍未见显著改善。提示早期应用酚苄明对防治休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口服氯氮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的X线影像。方法:对2010年至2011年住院精神病患者口服氯氮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56例患者的胸部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影像为肺内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模糊影,而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结论:应密切观察服用氯氮平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腹膜后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2例(92%),死亡4例(8%)。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及严重合并伤。结论腹部外伤时,应高度警惕腹膜后血肿的存在,并早期纠正休克,结合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并强调按照不同部位的血肿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早先休克病人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时 ,常强调首先进行抗休克 ,待休克纠正或好转后才进行麻醉。但对感染性休克和严重内出血等引起休克的病员 ,在进行抗休克综合措施的同时 ,往往需进行紧急手术处理 ,及早解除其原发病因 ,休克才有可能逐渐好转。1 麻醉前准备首先尽快做二处静脉穿刺 ,若穿刺困难 ,迅速静脉切开放置粗导管 ,保证静脉输液输血的畅通无阻 ,补充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改善循环功能 ,增加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经过一定时间的抗休克综合治疗后 ,若循环功能改善困难 ,在适量升压药提升血压的基础上 ,同时进…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系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易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尽管早期液体复苏、新颖抗生素治疗、代谢支持及重要器官支持性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脓毒症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一大障碍。我们对22例脓毒症采  相似文献   

19.
1 休克的分诊 1.1 分诊的重要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尽快分诊具有下列意义:(1)缩短确诊时间;对休克病人进行较准确及时的分科鉴别,通知相应科室医生进一步诊查,从而为休克病人赢得抢救时间;(2)作好充分准备,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缩短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首发AMI患者,根据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有心绞痛病史组和无心绞痛病史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梗死前有心绞痛病史组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早期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组患者(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对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因此,临床工作中对梗死前无心绞痛发作的AMI患者应加强监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