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钟嵘《诗品》追溯了从汉魏到齐梁五言诗的兴衰,评论了这段时间的一百二十多位五言诗人。其中,他对建安时期五言诗的发展给予很高的评价。五言诗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建安五言诗的评论也便是对建安文学的评论。研究这些评论,有助于我们对建安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秦嘉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代表性诗人,其《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妻徐淑《答秦嘉诗》以真情叙本事,深婉细腻,彰显才情,在女性诗人群体中有其历史地位。秦嘉、徐淑开启了中国古代赠答诗的先河,是建安时期乃至后世赠答诗繁衍兴盛之滥觞,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4.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者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文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唐代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时有不少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作品具有骏爽刚健的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  相似文献   

5.
姚静 《作文》2023,(4):27-28
<正>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大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虽然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丁晏评价:“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上追骚雅,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也。”这足以见得学者对于曹植诗歌评价之高。本文主要从五言诗、诗风、风骨等方面对曹植诗歌进行鉴赏。一、五言诗五言诗是曹植最为擅长的诗歌领域,可以说曹植成就了五言诗,五言诗也成就了曹植。  相似文献   

6.
曹操“唯才是举“的才性观是对汉代“经明行修“传统才性观的反拨,其独举“才智“的才性观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建安文人的“逞才“风和邺下文学的兴盛.文章围绕建安文人逞才的具体表现,对建安文人逞才与五言诗、即兴抒情小赋、奏章檄文等文体的发展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梳理,同时对邺下的逞才环境,邺下文人集团新的宾主关系和慷慨缘情的逞才特点等作出粗浅分析,试图分析探讨曹操才性观与建安文人逞才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安是我国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可谓触及六言诗发展的实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赵翼关于六言诗的一些观点。例如,赵翼认为六言诗的起源不始于谷永,偏爱王维的六言绝句,并认为六言诗没能兴盛是因为“其虽工但非天地自然之音节”,结合赵翼的诗学理论,客观分析上述观点。与此同时。试对六言诗的发展和最终没能繁荣的原因做一个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9.
建安文学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推重,皆以"建安风骨"标示建安文学的独特品格。它经历了"风骨"、"建安风力"、"汉魏风骨"、"建安风骨"的进程。由于论者生活时代不同,其审美理想、审美情趣不同,赋予它不同时代风格的内涵。这些概念,既有相近的内涵,也有各自的内容,呈现出多义性特点,明显地展示出论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汉代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作品原集久佚,目前对于其集中所收录的三首《六言诗》,自明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他人伪托之作,其二认为是孔融所作。笔者据《六言诗》三首所载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孔融生平事迹。可以推定此三首《六言诗》非孔融所作,当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代是“文人”从“士人”群体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创作者是当时“文人”集团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书信往来表达了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全新理解,包括以辞赋的审美性彰显非功利的文学个性、在五言诗创作中借鉴辞赋的字斟句酌以加强描写的审美意义以及抒情小赋的诗化趋势等时代经验。而书信中流露出的时代剧变中“文人”何以自处的复杂心态更是对汉魏之际历史变迁的生动折射。重温建安“文人”的书信创作不仅是深刻理解当时文学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直接途径,对于重估“文学”自觉于魏晋这一经典文学史命题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二次建安文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日至5日在许昌召开。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近10年来,建安文学尤为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所重视。1983年5月,全国首届建安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召开。参加第二次讨论会的学者们认为,近年来建安文学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晏安、统治阶级的提倡、吴歌西曲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创造发展等是宫体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从建安开始的对诗歌(主要是五言诗)艺术形式的探索是宫体诗产生的文化艺术背景。  相似文献   

14.
游宴诗的出现是中国文人第一次群体性写作.在汉赋的时代继承中,建安文人在多元的尝试下,寻求到五言诗的写作形式.由汉到魏的文学演变过程,可称之为“赋的诗化”之演变,形式上的诗化、内容上的抒情化以及表现主题的多元化.此时赋作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从汉赋的宣德尽忠的经学传统,转变为个体生命情感的书写,摆脱政治的附庸.五言诗作为一个新兴的文体,继承了赋体的变革并超越赋体的成就,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的新时代,从而造就出“古诗十九首”的冠冕之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古体诗也简称古诗(与泛称古诗的古代诗歌有别),它的体式有四言(四言诗)、五言(五言诗)、六言(六言诗)、七言(七言诗)、杂言(杂言诗)诸种类。古体诗又叫古风,它与唐代形成的近体诗(格律诗和绝句)相对。在这些  相似文献   

16.
在浩若星汉的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之中,建安文学之所以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它所具有的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完成了诗歌由民间向文人创作发展的转折,繁荣发展了五言诗并开创了七言诗的形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概貌,矗立起了现实主义学中的又一座高峰等等,这都是后人一致公认的。然而,建安文学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建安诗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却不能不说是构成建安文学巨大成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东汉晚期,我国古代文学逐渐摆脱了附庸于经学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文学发展史上的这一新局势推动了此后文学创作的繁荣,尤其是五言诗的空前兴盛和七言诗的产生,不仅打破了两汉以来诗坛的寂寞,也宣告了辞赋独领风骚局面的结束。但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政治黑暗、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给诗人以极大的精神冲击和心灵震撼,因而在此  相似文献   

18.
五言诗生成于汉代,其后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关。初次转关是建安时代,五言诗完成了体制的定型,并超越四言诗成为文人创作的首要诗体,中古诗歌进入了五言诗的极盛时代。第二次转关是晋宋之际,五言诗在此际开始生发古近之变,诗歌逐渐脱离敦厚浑朴之气,崇尚俳偶与雕琢,五言诗由是走上了偏重形式美的由古趋近的律化道路。初唐后期发生了第三次转关,五言近体完成了最后定型,并成为唐以后五言诗创作的主要体制。杜甫从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对五言诗进行全面改造,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五言诗最后的重大转关。  相似文献   

19.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统治的北中国出现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因,论者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加以探讨,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曹操为诸子“置官属”,妙选文学,对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不容忽视,它是形成邺下文学集团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