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2006~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科技统计相关数据,对产学研合作在广东高校高层次科研能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控制变量中,对广东高校高层次科研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因素,产学研合作因素和政府支持因素的影响几乎持平。产学研合作对广东高校高层次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面提升效应,其产出弹性为人力资源因素产出弹性的55%,最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收录工程技术类论文的EI索引论文方面。进一步分析表明,科研实力较高的博士点授权高校的高层次科研能力由政府支持力度决定,产学研合作对科研实力较弱的其他高校有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模博弈和互补性理论构建区域创新生产函数的拓展模型,以1999—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为样本,针对FDI外部溢出和不同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内部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了两种溢出方式的互补性.结果表明: FDI与产学研合作存在互补效应,两者同时发生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产出;FDI外部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积极效应,沿海地区尤其显著;产学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创新产出,但产研合作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甚至有负面影响,政府过度干涉会影响内部溢出的效果;产学研合作能够显著提升全国和内陆地区的区域创新产出,但不能显著提升沿海地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恒  初国刚  侯建 《科研管理》2018,39(4):124-133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研发展、社会科技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影响因素对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效果的影响,以及合作培养过程的中介作用和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选取环渤海地区的高校和高新企业的员工及其领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投入度和产出正向影响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效果;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对合作培养影响因素与合作培养效果起部分中介作用;创新环境对二者的调节效应显著,即创新环境越优越,越利于提升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2000—2013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数据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呈现产学研合作网络动态变化情况,并构建知识溢出函数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网络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其结构特征对知识溢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网络规模、结点接近中心度、外源结点数的增加,能显著提高合作网络的知识溢出水平;网络密度的提高,则会降低合作网络的知识溢出水平。最后提出提升产学研合作网络知识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月姣  吴和成 《科研管理》2015,36(10):51-57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获取创新主体综合变量,然后以综合变量的乘积来度量创新主体的交互作用,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且企业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金融机构的影响尚不突出;企业与政府的交互作用、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正向作用,且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目前区域创新能力仍对政府与知识产出部门的合作有较强的依赖性;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即我国产学研合作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统计1984—2014年SCI-E和SSCI网络版数据库中知识溢出效应领域的文献产出,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引文编年图梳理了知识溢出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和合作情况3个维度对标意大利、荷兰与中国的科研实力,得到如下结论:知识溢出效应研究主要经历了沉寂期、缓慢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英国和美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合作情况不佳,合作论文数量和作者数量偏低;研究热点主要为知识溢出与产出的关系、空间溢出效应、社会网络和FDI溢出;社会网络的知识溢出和国际知识溢出对产出的影响是两大主线;中国对知识溢出的研究虽然具备较大规模,但要注意提高论文质量,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有效途径,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探索了涵盖项目对接、合作研发、试验试制和产业化四个阶段产学研合作创新全过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2004—2013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左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时间约为3年;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及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条件下,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时间是有显著差异的;知识资源互补性、合作声誉、沟通交流以及合作态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科研实力和地理距离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的推动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郭惠  刘航 《科研管理》2021,42(9):184-192
    “官产学研”融合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释放政府研发资助的调节红利至关重要。本文借助理论模型阐释高校创新活动与地方创新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的调节影响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动态机制。采用Hansen的门槛回归方法以及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水平时影响弹性系数有所差异,高校创新能力处于(0.275 3 0.560 3\]区间的溢出效应最佳。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具有动态调节作用,当资助强度高于0.085 3门槛阈值,高校创新才会释放正向溢出的“挤入效应”,并且随着研发资助强化,溢出轨迹呈现出边际递增规律。相应研究启示在于,定位高校创新溢出的最佳区间,跨越政府研发资助的约束门槛,才能有效撬动“官产学研”的内生驱动,加速区域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9.
刘和东 《科研管理》2013,34(1):28-36
收集产学研合作、FDI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1998-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域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内溢、FDI外溢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地理特征的影响更大;在地理特征中,地理距离比空间邻接的影响更显著;社会经济特征中,信息传播比人力资本的影响更显著。FDI技术外溢效应为正,在短期中显著,长期中则不显著。产学研合作内溢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不显著甚至显著为负。外在环境对创新溢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14个大国与18个小国2005~2009年的面板数据,以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创新努力为基准,实证分析国际技术溢出与本土技术溢出对一国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技术溢出中,FDI对大国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明显,而对小国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进口贸易无论对大国还是小国技术溢出效应皆不明显;本土技术溢出中,产学研合作对大国与小国创新产出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是影响一国国际技术溢出与本土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国内专利申请情况看广东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至2012年五年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统计,从国内专利申请的角度对广东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以广东省的科研单位、企业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得出了广东高校专利申请增速高于全省,创新能力处于合理水平的结论,指出了发明专利比重却下降等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高校产教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以CZ大学为例就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发展展开实证分析,探索设计一个由"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催化,企业与高校双向对接服务"的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共同体,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产教相互服务应用的建议.通过政府调控,最终促成校企合作共同体下产教双方自组织服务对方,营造出适宜合作萌芽和生长的良性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麦均洪  龙飘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10-11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转化实践中仍存在科研体量与成果产出之间的巨大反差,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因此以知识生产模式3为理论视角,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转化理念、合作路径以及管理机制方面的新变革。并通过对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广东省转化实践中存在着物质化的成果转化理念、封闭式的成果转化路径以及单一的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并基于模式3理论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合ICT产业及制药产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基于网络特征差异及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索和验证专利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同组合的四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中,虽然高合作广度低合作深度、低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以及高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三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曲线效应作用差异。企业网络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吸收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通过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作用差异。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优化专利合作行为来动态调整专利合作网络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专利是实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专利的聚集地,其“高产出、低转化”的现实难题亟待解决。对此,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以高校、科技中介和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专利转化的全过程,探究高校专利转化的多元等效路径。研究发现,高校的专利转化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大数据能力是提升高校专利转化绩效不可缺失的关键因素;产生高专利转化绩效的有高校创新主导下的科技服务驱动、企业能力支撑下的商业资本赋能以及科技中介连接下的校企协作转化三种模式。研究结论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了不同的路径选择,也为高校专利商业化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张华宝  胡俊荣 《现代情报》2010,30(8):129-130,134
通过合作率和合作度两个指标,对广东省1985年以来的发明专利从发明人角度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发明专利合作强度逐步提升;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发明专利内部合作强度远高于企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强度较高,而机械装置、消费品等传统技术领域合作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科技资源集聚与共生理论的适切性,运用Logistic方程构建区域内企业和高校协同合作科技资源集聚模型,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微观机理。基于此,对黑龙江省科技资源集聚的阻隔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疏解策略。通过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微观机理,为地方政府提升区域科技资源集聚水平提供了决策支持,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促进企业和高校两大核心集聚体的协同共生,以此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2012—2016年长三角地带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71所高校与企业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专利合作网络空间分布特点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四省之间专利合作关系的合作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表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江苏省在校企专利合作总数、进入社会网络的高校数量以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频次方面都居于首位,上海市次之,浙江省位居第三,安徽省最低。并且"985/211"类型的高校比普通高校的校企合作数量多,理工科/综合类高校比师范院校、财经院校的校企合作数量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部产学研合作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新尝试。选取作为先行试点的广东省,分析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支持体系以及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