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全面赔偿原则以及惩罚性赔偿原则是民事侵权责任法领域两大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原则,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侵权纠纷中,有的国家仅仅遵循"填平原则"而适用全面赔偿原则;而有些国家在全面赔偿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在对比分析专利侵权纠纷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简要阐释我国专利侵权纠纷的赔偿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
美国专利法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是为了加大对故意侵权人的惩罚力度,遏制专利侵权行为。但是,惩罚性赔偿也可能因为过度赔偿而激励诉讼,减损专利公开功能,进而阻碍技术创新。近年来,美国不仅提高了"故意侵权"的认定标准,而且司法实践中惩罚性赔偿适用比例和数额呈下降趋势。我国应该首先借鉴美国的完全赔偿原则,而非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3.
祝建辉  缪小明 《情报杂志》2006,25(11):34-36
当前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迫切需要革新与拓展,从全新的经济学视角对专利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专利信息的性质,从分析专利侵权人更容易逃脱责任这一特点入手,构建出全新的专利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现行专利侵权赔偿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在进行的中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焦点与争议内容主要涉及:强化专利行政保护、扩大专利行政机关的职权;引入惩罚性赔偿;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即时生效。尽管中国当前专利保护不力,但强化专利行政保护并非解决问题的正途,扩大专利行政机关的保护职权将弊大于利。为解决"赔偿低"问题,有必要引入惩罚性赔偿,但同时也需防范其可能催生"专利流氓"等负面影响。修订草案明确规定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做出后即时生效,但这一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值得怀疑,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或许是更为可行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专利许可使用过程中发生侵权时赔偿额的确定和分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新的赔偿体系。分析表明,应给予被许可人无限制条件的赔偿。确定赔偿额时要考虑对每个受害人造成的损害额、每个受害人察觉专利侵权的概率和察觉条件下侵权人承担责任的概率。赔偿以惩罚性赔偿为主,先起诉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额应大于后起诉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额。  相似文献   

6.
分论坛5,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罗霞主持,首先罗霞法官就本论坛主要探讨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一是惩罚性赔偿,针对我国专利侵权赔偿现状,分析实施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行政机关确定惩罚性赔偿可能存在的问题;二是专利权与反垄断,针对2013年9月微软收购诺基亚,商务部第二阶段审查增加反垄断内容以及近期高通在中国因向手机终端服务商收取高额许可费也遭遇反垄断调查的案例,探讨专利权保护与反垄断之间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我国面临着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困境。本文收集了1185个专利侵权赔偿判决书,研究影响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主要因素,揭开赔偿数额低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的商业价值和权利人的保护能力对赔偿数额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专利价值越高,获得的赔偿数额越高;保护能力越强,获得的赔偿数额越多。但是,计算赔偿的方法对专利商业价值和权利人保护能力影响赔偿数额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法定赔偿对赔偿数额产生消极影响,即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会获得较少的赔偿。为了激励创新,我国可以通过提高专利价值、增强保护能力和完善确定赔偿数额方法的方式提高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我国专利司法保护的有效性,亟需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在专利司法保护制度之下的专利决策模式,为调整专利司法保护强度提供政策导向。首先分析专利司法保护制度下的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通用模型,然后对我国专利侵权赔偿额进行实证调研,将调研结果与模型相结合,得到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对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制度的调整对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法定赔偿额的参考因素覆盖了其它三种专利侵权赔偿额的参考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随着最新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专利法大幅提高法定赔偿额及增加惩罚性赔偿,专利保护将明显增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的专利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专利权保护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已经成为专利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继续强化专利保护的制度创新要求。通过对专利行政执法内涵在政策语境和国际实践中的再理解,明确我国专利行政执法所具有的制度内涵。从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系统梳理了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现状与变迁,从中归纳出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发展所面临的执法主体身份复杂、缺乏必要行政执法手段、执法效力缺乏强制性、缺乏恶意侵权查处等制度困境。结合我国专利行政执法的实践,以现有的制度框架和工作机制为基础,重点从明晰专利行政执法主体设置、健全专利行政执法活动的制度保障、完善专利行政执法程序提升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军平 《科教文汇》2008,(9):137-137
违约金的性质依现行的各国立法可分为赔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笔者认为,我国违约金是以剥偿为主、惩罚为辅。惩罚性和赔偿性违约金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经营风险相比,专利诉讼风险尤其是专利侵权诉讼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更大。为保障我国专利司法保护与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以1994-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专利诉讼的383篇核心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内专利诉讼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并对前沿进行分析和预判。结果发现:国内早期相关研究从2004年开始增多、2016年达到顶峰,受政策与热点案件影响较大,研究脉络分为3个阶段,内容主要包括专利诉讼的基础理论、专利战略、非专利实施主体与专利诉讼信息运用等,热点以专利诉讼、专利侵权诉讼、专利侵权三大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研究视角较多,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进而提出在专利诉讼领域搭建适合于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框架、加强其他各领域的合作研究,企业强化专利风险管理和专利诉讼信息分析利用,并重点关注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利诉讼的应对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毛牧然 《科学学研究》2012,30(6):841-847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将专利侵权分为轻过错专利侵权和重过错专利侵权。如果将专利侵权过错分类制度移植入我国的《专利法》,就可以依据专利侵权的过错类型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政策,再依据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政策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专利制度价值分析后发现,新政策与制度较之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专利制度的正义价值、效率价值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引言 近年来,现有技术抗辩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次专利法修改草案也引入“现有技术”抗辩的条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稿)(2008年2月28日修改)(以下简称“专利法修改草案”)第六十四条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理论在我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由于相关法律中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出规定,多年前就有人呼吁在《专利法》中加入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时逢第三次修改《专利法》,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笔者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应用专利间接侵权理论的环境和条件。下面简要介绍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理论与实践,并对目前中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学说作出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历来是专利侵权诉讼中的焦点问题。2009年4月15日,正泰诉施耐德专利侵权案尘埃落定,双方在二审过程中达成和解,被控侵权人天津施耐德向专利权人正泰支付1.575亿元赔偿金,该数额大约是一审判决^1赔偿数额约3.35亿元的一半。该案的巨额赔偿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贺宁馨  董哲林 《科研管理》2006,41(2):115-122
为评估我国专利司法保护的有效性,亟需适用于我国的专利司法保护强度量化模型。首先通过分析专利司法保护对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影响,提取关键参数,构建了专利司法保护强度的量化模型,然后基于手工整理的一万四千多件专利侵权案例,得到了我国近十多年的专利司法保护强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强度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利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专利司法保护强度的动态演变;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强度的调整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专利侵权滥诉,是指专利权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其所拥有的专利权并不真正具备专利性,而只是在形式上合法的假性专利权的前提下,仍然向法院起诉未经其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者侵犯其专利权的滥用权利行为。专利权人明知其假性专利权而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是恶意诉讼行为;专利权人在应知而不知其假性专利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属於过失诉讼行为。假性专利的恶意诉讼行为和过失诉讼行为都是专利侵权滥诉行为,专利侵权滥诉是滥用专利权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规制标准必要专利中的FRAND劫持,促进标准必要专利更好地运用于市场,本文从FRAND劫持的本质属性出发,探索其与普通专利侵权存在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德国规制FRAND劫持的实践,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在标准必要专利信息对称层面,建立、完善标准必要专利信息披露制度和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使用费相对公开机制;在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救济层面,通过审查标准实施者是否恶意决定禁令的实施,采用技术分摊规则、比较许可协议等综合考量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9.
毛昊  尹志锋 《科研管理》2019,40(4):190-202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我国专利诉讼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出现借助同一专利反复发起诉讼的情况。基于2000-2014年我国专利民事侵权诉讼数据,本文识别出发生过多次诉讼的专利,并进一步对其基本特征及诉讼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第一,与美国进入庭审阶段的多次诉讼发起人多为败诉不同,我国多次诉讼专利原告在进入庭审阶段后通常胜诉,尽管停止侵权诉求(取得市场禁令)更容易获得法院支持,但损害赔偿金额却未与多次诉讼产生显著的正相关性(表现为负相关)。第二,我国专利诉讼案件中大量使用了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但在控制年度、产业、地区等变量后,发明专利被用于多次诉讼的倾向显著更高,这与总体诉讼样本中涉及发明的比重不高形成了鲜明反差。第三,多次诉讼专利具有地区和行业集中特征,东部出现多次诉讼专利的概率较小,制药、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产生多次诉讼专利的概率显著低于传统制造与机械行业。本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和政策指向在于,通过对多次诉讼专利的分析为解决我国本土重复侵权、策略性商业维权以及可能的专利滥诉和司法逆向选择问题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