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在我国台湾地区,是否引入源于英美法系的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演变路径既是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立法部门对于保护专利权的态度变化。造成台湾地区立法反复的主要原因在于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与大陆法系传统相异、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负载遏制专利侵权行为发生的立法目的。我国大陆地区本次修改《专利法》不应以儆效尤,应暂缓引入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2.
全面赔偿原则以及惩罚性赔偿原则是民事侵权责任法领域两大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原则,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侵权纠纷中,有的国家仅仅遵循"填平原则"而适用全面赔偿原则;而有些国家在全面赔偿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在对比分析专利侵权纠纷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简要阐释我国专利侵权纠纷的赔偿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在进行的中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焦点与争议内容主要涉及:强化专利行政保护、扩大专利行政机关的职权;引入惩罚性赔偿;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即时生效。尽管中国当前专利保护不力,但强化专利行政保护并非解决问题的正途,扩大专利行政机关的保护职权将弊大于利。为解决"赔偿低"问题,有必要引入惩罚性赔偿,但同时也需防范其可能催生"专利流氓"等负面影响。修订草案明确规定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做出后即时生效,但这一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值得怀疑,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或许是更为可行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祝建辉  缪小明 《情报杂志》2006,25(11):34-36
当前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方法和适用范围迫切需要革新与拓展,从全新的经济学视角对专利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专利信息的性质,从分析专利侵权人更容易逃脱责任这一特点入手,构建出全新的专利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现行专利侵权赔偿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论坛5,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罗霞主持,首先罗霞法官就本论坛主要探讨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一是惩罚性赔偿,针对我国专利侵权赔偿现状,分析实施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行政机关确定惩罚性赔偿可能存在的问题;二是专利权与反垄断,针对2013年9月微软收购诺基亚,商务部第二阶段审查增加反垄断内容以及近期高通在中国因向手机终端服务商收取高额许可费也遭遇反垄断调查的案例,探讨专利权保护与反垄断之间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专利许可使用过程中发生侵权时赔偿额的确定和分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新的赔偿体系。分析表明,应给予被许可人无限制条件的赔偿。确定赔偿额时要考虑对每个受害人造成的损害额、每个受害人察觉专利侵权的概率和察觉条件下侵权人承担责任的概率。赔偿以惩罚性赔偿为主,先起诉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额应大于后起诉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额。  相似文献   

7.
兰敏  胥颖 《科技广场》2013,(3):242-244
惩罚性赔偿是为了惩罚加害人的严重不法行为,并预防其本人或者其他人发生类似行为而判定其在向受害人承担实际损失之后,作为对加害人的惩罚与威慑而由其向受害人额外承担的赔偿金。惩罚性赔偿打破了补偿性赔偿的形式公平,而更趋向于追求实质公平。惩罚性赔偿表现在直接针对那些主观恶性大的加害人实施的惩罚。惩罚与遏制是惩罚性赔偿的主要功能。惩罚性赔偿是对社会有利的,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护交易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严格保护"的专利法律政策,可体现在授权标准和授权客体的调整、如何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如何确定侵权赔偿数额以及如何从源头打击侵权行为等方面。严格保护要符合比例原则,即专利保护范围和强度与该专利的创新贡献度相协调;对于软件相关专利的授权审查,仍应遵从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等专利实质条件标准。等同理论的适用必须与本法域内技术发展程度相适应,以期达到最大程度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效果。赔偿数额的高低,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利人举证是否充分。在源头打击方面,在故意侵权案件可尝试追究公司股东及高管的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9.
有人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归咎於现行法在损害赔偿方面适用的是填平原则或者全面赔偿原则,而非惩罚性赔偿原则。近年来,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呼声日高,知识产权侵权是否应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争论又起,相关部门为此开展积极的调研。华者将从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是否为国际上的通例、  相似文献   

10.
在欧美法系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已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了,而且较为完善。我国目前常用的是在《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但是在数额上仍旧尚待完善。惩罚性赔偿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法理基础,具有经济法属性,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我国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1.
The Appointed Person   《RPC》1997,114(24):884-887
  相似文献   

12.
13.
14.
Patents Court   《RPC》1988,105(18):416-42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