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是一篇名的纪实散,以至诚、至真的父子之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因为这种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化精神,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所蕴涵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认为,读朱自清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不应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对此,您持什么态度呢?您是如何评价这一佳作的呢?主持人:火龙果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4.
在亲子之爱的百花园里,朱自清的《背影》是难得的娇艳的一朵。“背影”式的亲子之爱、父慈子孝,是人间至情、家庭美德,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6.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8.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两年前送爷爷上车时的情景,因为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亲情就蕴涵在一道皱纹、一个转瞬即逝的背影里。——题记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二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间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  相似文献   

13.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入妙文章本平谈,等闲言语变瑰奇。”出自宋代戴复古的《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一诗,意谓至为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新奇超拔。我认为,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朱自清的美文,是再恰当不过了。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中这一千古名句道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更是将此情表现到了极致。凡读过先生这一早期代表作的人,无不被文中描写的父子在车站中分别时所表现出来的相爱相怜的真情挚感所打动,同时也为作者别具一格的抓住背影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所折服。…  相似文献   

17.
在写父亲的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在于作品中流露的父亲深厚情意感人至深,而且在于这种深情所投射的对象——“背影”上。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背影”这两个字越来越引起了我对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