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顾惠康 《收藏》2006,(3):129-130
日前,李聪豪已把申报收藏明信片“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相关材料一一准备就绪,即将进行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垂钓》2009,(12):75-75
(本刊讯)2009年10月20日,2009首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在美丽的升钟湖完美落幕。本次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四川省体育局主办,南部县人民政府、南充市升钟水库管理局承办,参赛人数达1000余人,系迄今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奖金最高、环境最优的钓鱼比赛,得到了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理事会颁发的“规模最大的野钓竞赛活动·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相似文献   

3.
语蓁  许初鸣 《收藏》2009,(9):66-69
台湾十大雅石品种 “雅石”之称是由台湾赏石家林岳宗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赏石不仅是观赏其外形和色彩,更应该赏其意境,体会其诗情画意。雅石的收藏与研究在台湾起步较早,台湾出产的颇具特色的雅石成为藏石爱好者竞相收藏的雅玩,赏石、觅行之风十分普及。  相似文献   

4.
钓界风云     
《钓鱼》2006,(2):72-72
吉林查干湖拉起冬捕第一网2005年12月27日,中国·吉林查干湖第四届冰雪旅游捕鱼节顺利拉开了帷幕。此次捕鱼节延续至2006年1月21日结束,以“创冬捕基尼斯记录,让查干湖走向世界”为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届捕鱼节以规模最大的6网360人原始捕捞方式作业,并成功申报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大鱼就要出冰喽!”随着一声高昂的吆喝声,冬捕开始了。被拖出冰面的渔网内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活蹦乱跳的鱼,大多是10千克左右的大鱼。渔民们一边捞鱼,一边将鱼在冰面上散开。现场许多游客手拿塑料编织袋,将刚刚出冰的胖头鱼、白…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人龙舞的文化特质及其开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龙舞是流传于我国雷州半岛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素有"东方一绝"之美誉,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本文从龙文化、红土文化、海洋文化和体育文化等角度分析人龙舞的文化特质和其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收藏》2007,(8):F0003-F0003
龙蛋石(俗名)是中国四大国石之一的青田石中十分珍稀的名贵石种,又名岩卵。 此“石破天惊”龙蛋内镶嵌着各种玲珑剔透的冻石,集黄金耀、封门青、鸭蛋青等彩冻于一体,粗犷的蛋壳裂开口笑,溢出蛋黄、蛋白,呈现出一幅天然而精美的图案。此石的蛋壳、蛋黄浑然一体,真似鬼斧神工之妙,二者相映成趣,故名“石破天惊”,观之令人惊叹,赏之令人心旷神怡,乃石中瑰宝。  相似文献   

7.
柏贵宝 《收藏》2010,(4):155-155
在六朝胜地、十代古都的南京蕴藏着迷人的雨花石,在她的画面中也时常出现一些虎的形象。近几年的雨花石展,展出过“虎啸生风”“山中之王”“白虎觅食”“猛虎下山”等虎形象石,但让我震撼的还是著名藏石家朱言荣先生收藏的一枚“威震四方”。此石画意深、灵性足、韵味浓。  相似文献   

8.
于学岭 《新体育》2013,(2):100-100
在上海的城隍庙附近的方浜中路上,有一家“老上海茶馆”。这不只是一个品茗休闲的绝佳去处,还是一个“博物馆”。在此可以看到许多收藏了多年的关于旧上海的物件。20世纪30年代的冰箱、缝纫机、明星海报、书本封面,以及店内的陈设,都是纯老上海的东西,为其赢得了“上海历史收藏博物馆”之称。来到茶馆门前,  相似文献   

9.
马鸿斌 《收藏》2010,(5):150-150
今年是庚寅虎年,在此向大家展示我收藏的几方虎形石。 “虎首”一石,我一直将其作为横卧着的彩陶山形石欣赏。一次无意间的凝望,我突然发现这件山形石立起来形似虎头,于是定名为“虎首”。该彩陶石经过红水河亿万年的冲刷,质地坚硬,光滑细腻,是早期出产的质量最好的金黄釉彩陶石品种。天然形成的石皮好像斑斓的黄色虎皮,石纹像根根虎毛,突出的“眼睛”“鼻子”、张大的“嘴巴”、凶狠的“虎牙”以及脸部的褶皱,将虎首的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8,(7):129-129
综合消息:5月9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总部颁发《千寿印》“中国之最”证书仪式在绍兴永通书画院举行。由民间挡法家许若石先生历时23年,在全国几百家博物馆藏书资料中进行了大海捞针式的搜集整理,书中收录的1000多个寿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留存的历代书法大家“寿”字中挑选出来的,其中每个寿字非但笔法、书法各异,就是各个朝代对寿字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方耀成 《收藏》2009,(4):148-148
《收藏》2006年第10期《变体邮资票品的真伪鉴定(二)》一文称:“有的集邮者把高头、长尾也视为漏齿变体是错误的。高头、长尾本是阔边的一种俗称,上边纸留阔边不打齿孔,称其为高头;下边纸留阔边不打齿孔称其为长尾。高头、长尾邮票上的上边纸或下边纸原本就不打齿孔,这同漏打齿孔不同。”此说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2.
王琪森 《收藏》2006,(11):65-67
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之称,由此而形成了富有历史气脉、地域强势、艺术档次的“海派收藏”特征。特别是在书画收藏方面,更是历代大师佳作荟萃,各朝名家精品汇集,有不少是国宝级的珍品。并形成了一批鉴赏功力深厚、甄别眼光犀利、收藏成就卓然、历史影响深远的海派收藏大家,显示了海派文博事业的雄厚实力。  相似文献   

13.
李建栋 《收藏》2007,(7):171-171
《收藏》杂志2007年第4期刊登了天津冯厚生先生《难得一见的陈老莲山水画》一文。冯先生称其所藏陈老莲山水画为罕见之作,本人认为此图非陈洪绶真迹。  相似文献   

14.
牟建平 《收藏》2007,(2):25-25
受“超女”一炮走红的示范性影响,美术圈近期也开始出现效仿“超女”评选模式的现象。前不久,浙江某组织与当地某鼠共同推出了“最具艺术价值浙派画家”和“最具投资潜力浙派画家”评选活动,主办方称宗旨是“弘扬浙派画家,丰富浙商收藏文化,推动文化大省”。其采用的官方专家提名与大众网络投票方式,让人觉得多少有炒作之嫌。  相似文献   

15.
夏永璜 《收藏》2008,(7):115-115
银币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圈版”是指袁像三年锻币背面嘉禾结带内有一“O”形暗记者,习惯也称“O版”,是袁像币中比较少见的一种。根据该币有无暗记“O”及暗记“O”周边饰纹可分为3型。  相似文献   

16.
赏石的品观是每个时代文人的格调、品位之所在,是一种古意的追溯。及至今日,雅意的供石收藏、欣赏也一直是文人生活品位的一种象征。这一"观"石的文化渊源仍然心印于有品位的高人雅士。  相似文献   

17.
宋康年 《收藏》2008,(9):133-133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古人对灵壁石的美誉。灵璧石产于安徽灵壁县境的大山脉中,有磐石、纹石、白灵石、五彩石、龙鳞石、透花石、珍珠石等种类,各具特色。灵璧石汇皱、瘦、漏、透、丑之形于一体,兼声、形、纹、色、质于一身,体现了造化的神奇;它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采万物之风采,是减之不朽、历久弥新的立体画卷。在当今灵璧石资源日渐桔竭的情况下,收藏灵璧石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8.
王长工 《钓鱼》2004,(12):35-35
许多钓者在钓鱼活动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浮标反映了钩子上有鱼,频频提竿都是空钩;手感钩子上挂了鱼,正欲使力将其钓上,突然手头一轻,鱼脱钩而去:浮标频频颤动,鱼就是不肯吞钩,换了几种饵都是这样.扬竿中了大鱼,与其搏斗一二个回合,突然脱钩而去,拿回钩线一看,有的是钩子被拉直了,有的是钩子被拉断了,有的是鱼线被钩柄尾的边缘切断了如此种种,都是钩子的质量或钩形、钩子大小的问题。古人云:“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钓鱼之事不“善”在于器不“利”也。器者,钩子等钓具之称也。  相似文献   

19.
胡文惇 《集邮博览》2001,(11):31-31
碑,《说》注解“竖石也。从石,卑声。”王筠句读:“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说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碑,汉以后之语也。”也就是说“碑”字出现于汉代。秦始建时喜好刻石论功,遂成碑,并大开立碑之风气。东汉以后,其用途越来越广泛,有碑颂、碑记,还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6,(11):131-131
前一段时间,国内一个青年画家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闹剧终于落幕了。据国内有关报道和广告称,2005年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就中国画家李景革《八骏图》曾召开了“收藏部会议”,在“经过激烈讨论和严格审查”后,“举手表决通过收藏该作品的决议”。为纪念作品被卢浮宫收藏一周年,画家李景革将于9月上旬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