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电子出版》2000,(9):16-18
可能是自打圣人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后,读书人(现代称文化人)的身份便一天天的高贵起来:读书、做官、发财、特权、光宗耀祖……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既然高贵,自然也就与犯罪无缘了。不信?您没听孔乙己说的: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既然凡是好用的东西自然会有人让它传宗接代,于是,现代也便有人把它拿来:连窃书都不能算偷,那盗版软件和用盗版软件,当然也不能算偷了!于是,尽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开展轰轰烈烈地开展打击软件盗版教育和法律行动,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的理论,也早已…  相似文献   

2.
最近书市上有本书卖得挺火,而且据说购买此书的多为男性,甚至还有一些读者在这本书面前难抗诱惑,当了“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 这本书就是2003年5月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新书《天亮以后说分手:19位都市女性一夜情口述实录》。本书的作者之川,是一个喜欢听女人讲故事的男人,现为香港某报驻京记者。 “一个人的夜晚会不会冷”。在现代都市,媒体记者、公司行政经理、幼儿园教师、外企白领、销售主管、酒店经理、公  相似文献   

3.
《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正式出版前,在“刑罚总论·酌定情节”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些犯罪的动机很卑鄙,如为嫖娼而实施盗窃犯罪;有些犯罪动机则无可非议,如为买书学习而行窃。”这个“无可非议”可错得没边了。那些“窃书不是偷”的孔乙己们这下又有了法律根据。你看。“无可非议”嘛!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九儒十丐"的恶谥,但中国人却自来爱"雅",因此也崇尚斯文.斯文即不俗,高尚之谓也.比如斯文人有雅致,斯文谈吐称雅言,连戴披肩风帽勾腰驼背走路,也叫雅步.而雅,莫过于读书写作;书生文人自然成了斯文人.也许是这个缘故,从前有些斯文人失斯文,还不失其"雅".最有趣的是那个穿长衫站在柜台前喝酒的孔乙己,潦倒到偷书度日被打断腿,仍以"窃书不算偷"自慰.那是由于偷而属雅,至多算作"雅贼"而已,和俗贼毕竟有别.由此而及彼,从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中进行抄袭剽窃,还是应该叫做"雅偷";这斯斯文文的勾当,不以为耻者似已成俗.不过偷书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偷,有赃则成罪,很难因其雅而改其偷的性质.而剽窃抄袭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5.
谨严第一     
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能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学习鲁迅”,首先而且必要的,是学习他的谨严。从心细如发,产生笔大如椽,这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从文句上去学习他的谨严,尚可能;然而所得仅属皮毛。即使能有其犀利,必不能有其深湛。即或深湛近似矣,亦必不能有其隽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犀利深湛隽永是对事对物观察得极透彻,剖解得极精微的结果;他无论什么不肯轻轻放过。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费几天的…  相似文献   

6.
用时下的话说,我是王洛宾先生(按我母校北京大学的“方言”,“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老师”)的“粉丝”,这要从1956年在山东胶南上高中第一次听到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算起。  相似文献   

7.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9.
杜晓蓉 《当代图书馆》2010,(3):73-75,26
《当代图书馆》要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图书馆学者。他们让我写一写赖伯年先生。当我向赖先生表示这层意思时,他微笑着说:“我的那些事你们都知道,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有三句话:我这一生,与书有缘,与图书馆有缘,与图书馆人有缘。”我根据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10.
我常以为,要看一位学者,关注其人往往比其学更有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已故词学名家唐圭璋先生.唐圭璋先生被称为“词林宗师”、“学界泰斗”、“词坛耆宿”,其学问、建树,有目共睹,特别是他的《全宋词》,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更是永远嘉惠学林.  相似文献   

11.
秦心 《今传媒》2004,(1):52-52
我一遍一遍地说服自己,这是真的;但又一遍一遍地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让我矛盾不已的是《××都市报》2004年1月9日的一条新闻。全文如下:标题:被人偷了还要说声“没关系”本报讯小偷在偷东西时的招数花样百出,昨日记者看到的这位小偷可谓机关算得太绝了,他把人家钱包偷了,失主  相似文献   

12.
沏·澈·彻     
在日常书写及印刷品中,往往出现把“沏”字混同于“澈”或“彻”的情况,这都是错误的。“沏”音窃(qiè),意思是大浪互相冲击,如“激势相沏”;又读“欺”(qī),  相似文献   

13.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14.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  相似文献   

15.
汪增琪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教小说创作,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许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汪先生说他听明白了,他认为先生的意思是:“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大实话。正因为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写新闻时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怎样写他们才能看得懂,还爱看.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并投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写出的新闻读者不是看不懂,不愿看,就是看后产生费解或误解。这样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有则报道武陟县工商银行实行“挖贷挂钩”搞活资金的消息,对“挖贷挂钩”只字未作解释,就大讲其取得的成绩。这就使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因为成绩是根据经验来的,如果读者对“挖贷挂钩”还不知是什么意思,怎能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7.
仲秋的第一个晚上,我受编辑部的委托,拜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自学成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何光岳先生.光岳先生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早已闻名遐迩.我同他是老相识,而且多次欣赏过他的藏书.他住在翠湖园内二号楼,人熟地熟,我径直敲门而入.说明来意之后,他热情地把我让进了书房. 这是一间大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门框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硃字匾额,上书“十无斋”  相似文献   

18.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你不能一辈子给人以鱼,但如果你授予了他以捕鱼的方法,他就可以在想吃鱼时候自己去捕鱼。学习也是如此。那怎样让学生“会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惊疑·惊异——惊疑,“惊讶疑惑”的意思,如“我爸爸以惊疑的目光端详着来人,还以为她是我的女朋友呢。”惊异,是“惊奇诧异”的意思,如“小学生拾到外宾的手提包交给警察本不足为怪,而某些外国人在赞美之余却十分惊异。”会意·意会——会意,犹“会心”,表示领悟别人没有明白用语言表达的意思,如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