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社会经济在取得日新月异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弊端。人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些问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障碍严重等等。于是,有些人便对现代化产生某种程度的忧虑,进而揭示现代化内在的矛盾和负面效应。本文拟就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我们的看法。试图在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探讨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接榫的途径和方式。一、以现代选择传统,以传统反省现代探讨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认清传统文化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2.
国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决策的依据,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文化国情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一般国情在文化上的表现与反映。中国国情构成的资源禀赋与结构性特征,自然历史地规定了中国文化国情运动的基本逻辑与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中国文化国情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文化国情演变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发展走向。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国情是中国一切文化决策的根本基础。中国文化国情是一个处在不断演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从中国文化国情的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文化国情治理,实现中国文化国情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国情发展演变的大逻辑。开展文化国情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郭齐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宝贵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对于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着非常积极的效用,其中"创生"、"尊...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自的优秀传统,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O月8日,比利时外交大臣莱特姆高度评价“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认为它有助于比中关系的发展并使欧洲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他在开幕式上说,这个艺术节是比中团队3年共同努力的成果,将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节;介于北京奥运会、中国国庆和上海“世博会”之间的此艺术节,将提升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内涵及其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面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传统伦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表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坚强的凝聚力,打不烂;第二个是同化力,能够团结同化所常接近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说:“一个凝聚力,一个同化力,都不是…  相似文献   

7.
关于“有与无”的思考与探索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关於“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虽然哲学的视野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视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有无关系?这个似乎古老的问题的答案,对於思考一个对当代中国文化有着重大意义的问题,即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基督宗教或一般宗教的关系,肯定会构成思考的背景,影响思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适应环境、维护群体秩序与指导个人精神生活的工具,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曾提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的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注重通过以反映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人关系为内容的当代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充满时代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图景。当代中国文化在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董丛林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神学文化,是各具特质的两种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它是伦理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所涵容的主要是人与人的世俗关系规范,而非人神关系规范。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圣经”,对神学、神境表现得相当冷淡...  相似文献   

12.
<正>方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术数作为一种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存在的文化现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王逸之、李浩淼、张千帆:《隋唐方术述要》,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2年,第3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沟通自然与社会、认知自我与宇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容绕过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的态度与程度如何,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力度如何,以及在关键性环节促进中华传统道德向现代化转换的深度如何,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文章试图从对人的本质、历史唯物论的社会观、人的社会化、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就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张岱年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之根,认识民族之根是民族团结进步、兴旺发达的基础。每一个民族之根都有其复杂的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传统之一(另三个是印度、阿拉伯与西方),在历史上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曾...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民间习惯法的客观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存在意味着有其合理性.当代中国民间习惯法中所彰显的“情理”观契合了民间社会的心理需求,符合中国现阶段的民情,这种“情理”观是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传承,体现着传统法文化的精神特质.我国现行正式法能够而且应该从这种“情理”观中得到启示,充分表征其文化属性,这是当代中国民众产生法治认同感的重要心理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柏林亚太周的“中国节”上引起轰动。展览的名称是《生活在此时》,近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上百件绘画、模型和音像作品,布置在汉堡火车站博物馆的10个展厅内。开幕式当天细雨霏霏,冒雨赶来的柏林观众挤满了博物馆上百平方米的大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生活在此时》的策展人之一范迪安,在欣喜之余向记者畅谈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缘起和走向。范迪安说,文化生态环境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受外国影响,从具象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到了90年代,我们的文化自主性开始增强。但如何把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现代艺术介绍到海外还有一定的难度。西方社会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不仅不足,甚至偏颇,有些国外策划的展览,有意识形态的趋向,偏爱激进、极端的作品,没能与我们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本次展览,是中德双方策展人首次合作,共同商讨选题,共同挑选作品,在以“现代艺术之都”闻名于世的柏林展出,而汉堡火车站博物馆又是现代艺术大师云集的地方,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与世界良性对话的开始。范先生继续谈到,不仅国外,包括中国国内对现代艺术的认识都存在一些模糊概念。人们都认为“现代艺术”是个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