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扬 《职业圈》2012,(22):42-42
依据对现状的研究,目前品牌微博的运营状况可分为五种现状,分别是“盲目型”“传统型”“内容型”“互动型”和“内容一互动一策略整合型”。就现状而言,“盲目型”“传统型”和“内容型”占据大多数,“互动型”和“策略型”是能够取得多数博友的关注,喜欢和长期关注的。  相似文献   

2.
“口无择言”的“择”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表“选择”义;二是认为“择”通“殬”,表败坏义。为准确解释“口无择言”一词,该文结合大量古典文献资料,从“择”字的义项、“择言”的含义、“口无择言”的使用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口无择言”一词中的“择”应当理解为通假字,该成语应译为“不说败坏人的话”。在释义的基础上,该文结合古今语料,对比“口无择言”和“口不择言”两词的使用语境及区别,了解两词常因为表层结构相似而误用、混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两词误用的现实原因,为准确理解和解释古汉语材料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晖  庚锌 《职业圈》2011,(17):54-55
时代能够影响人的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当下,人们写着“微博客”,制造“微语录”,尝试“微阅读”,发起“微公益”等等,构成了一种客观环境,即“微环境”。“微时代”已经到来,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微”并非“不足道”,“微时代”对人们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闲话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而且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事实上,举凡一切与“大事”无关的“小事”,与“公事”无关的“私事”,与“正事”无关的“闲事”,以及一切不愿意、不能够,或者不值得摆在桌面上公然进行的议论和批评,都可以成为“闲话”,或被视为“闲话”。不过,说得多的,还是他人的私事,和对他人的  相似文献   

5.
“恨”字是中韩两国都使用的汉字,却有不同的涵义。韩国人将“恨”看作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情结,认为自己是“恨人”“多恨”的民族。受汉语中“恨”意义的影响,中国人容易将韩国人的“恨”理解为“仇恨”,产生误解。该文探究中韩“恨”涵义的异同,并结合朝鲜半岛的社会制度、民族心理特征和近现代历史变迁等因素,分析“恨”作为韩国特有文化情结产生的历史渊源,进而更好地促进中韩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忻城方言“先”的语义功能及其演变路径。首先,对“先”的语义功能进行梳理和分类,认为“先”在忻城方言中的功能主要为方位词、形容词、副词(先0和先1)和语气词,其中语气词又有四个义项,分别为暂且义(先2)、到底义(先3)、马上义(先4)和告知义(先5)。其次,讨论语气词各义项的成因,我们认为“先2”和“先3”由“先1”通过行域向言域的跨域投射引申而成;“先4”和“先5”分别由“先1”和“先2”在语用中的虚化和意义剥离逐渐形成。最后,分析“先”的语义演变路径:方位词通过跨域投射引申为形容词和副词,副词再进一步引申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8.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9.
鲁平 《职业圈》2014,(13):80-82
山东中矿集团是中国“金都”招远的金牌企业。他们以统一的价值观念引导人,倡树“利己利人利社会”的理念,培育践行企业“人本文化”的价值观;以“岗位责任制”“人事动态管理”“特殊事项奖惩”三大激励机制鞭策人,把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明晰化、制度化,动真的、采实的;以“军事化管理”“日考核、月评估”制度和“诚信档案”三大约束机制塑造人,严格管用试想再添加点春风般的“温度”和春雨式的“湿度”会怎样?  相似文献   

10.
“那”文化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广西左右江和邕江流域的“那”文化气息最为浓厚,但现面临着“那”文化体系弱化的困境。该文对“那”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探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那”特征,并为保护广西少数民族的“那”文化体系寻求出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那”文化特征,各少数民族地区谋生方式的转变是“那”文化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需要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做出改变,进而寻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那”文化体系,才能让“那”文化体系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全球化” ,不是说中国在 2 0 0 1年 1 1月加入WTO之后就算完成了 ,也不是说这个国际贸易组织有了中国就十全十美了 ,“全球化”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走“国际化”道路 ,是 2 1世纪多数国家别无选择的“现实”。这个“现实”如果发育成长正常 ,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历史地看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若以现在的话说 ,具有现代意义和前瞻意识的“全球化” ,是科技“爆炸”和经济高度发展为全人类酿造的“美酒” ,而不是为“个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栽种的菩提树。“全球化”的历史文化 ,可以从…  相似文献   

12.
工会办公室是工会的“心脏”和“窗口”,是沟通上下的“咽喉”、联系左右的“纽带”、综合各方的“中枢”。工会办公室在推进工会整体工作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潜在课程资源,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幼儿园红色文化的建设既有助于幼儿自身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基础。为传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该文以江西省幼儿园为例,提出“巧”用红色物质、“活”学红色精神和“妙”传红色信息3条幼儿园红色文化建设路径。在“巧”用红色物质方面,幼儿园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回头看”和“向前走”4种策略;在“活”学红色精神方面,幼儿园可帮助幼儿在运动中感受红色文化,在饮食中体验红色文化;在“妙”传红色信息方面,幼儿园可利用当地的红色故事和红色歌谣。  相似文献   

14.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的基本含义是“宜”、“适宜”。它不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是分配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在“义”与礼法的关系上,一方面,“礼”以行“义”;另一方面,“义”以行“礼”。先秦儒家的礼法正义是由“道”、“仁”、“礼”、“义”等范畴整合而成的分配权利与义务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是一种秩序本位的身份正义。  相似文献   

16.
“醜”“丑”作为繁简字,曾出现互用现象。该文通过历时分析“醜”“丑”的字形演变,以文献用例和字形说明“醜”“丑”两字本义并不完全相同。最后从使用频率、经济原则、同音替换等方面探讨“丑”代替繁体字“醜”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如同许多国人一样,笔者确信中国文化是一坛上好的“千年陈酿”。但是,在这个“五味杂陈”或“诸神争霸”的世界上,要做到“千年陈酿”的“开坛万里香”,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费思量,其中关键的一点,恐怕在于领会和掌握“自愿”和“平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救亡运动,又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它在救亡和启蒙两个方面都立下了不可抹灭的光辉业绩。“五四”之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人们关于“五四”运动的传统认识和传统评价。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思维观念的更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五四”运动。特别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学术界、教育界乃至政界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许多报刊杂志出了专号,围绕“五四”精神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反思和探讨,各种观点或直接对立,或间接互补,反映了“五四”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仅就学术文化界人士关于“五四”精神的讨论及其“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情况作一述评和总结,以显示新时期“五四”反思的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19.
基于特定社会建构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风险话语为各国开展国家安全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成为少数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2023年4月以来,“去风险,而非脱钩”新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西方对华风险话语不仅在表述上完成了从“中国威胁论”“中美脱钩”到“去风险”的更新迭代,更实现了从“安全化”到“去风险化”的话语内核转向。它看似放弃了“以中国为威胁”的进攻姿态和“脱钩”的逆全球化立场,实则意在扩大遏制空间、占据道德高地,实现“以中国为风险”的精确“脱钩”。借助强调“风险”而非诉诸“安全”的话语重心变化,美西方也意图进一步转移盟友间和国家内部矛盾,掩盖自身国家安全能力衰退的事实,这最终可能带来“去风险化”风险话语的全球散逸。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其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具体模式选择成为一道难题,争论较为激烈的两大观点为“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为实证,探索“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为实证,分析了“异地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对“人往哪里去”这一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城乡统筹”的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