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婷 《现代语文》2008,(8):115-115
一、人性美 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我们会发现格斯拉平凡一生所体现的生命价值——生活愿望。格斯拉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做出有品质的靴子。他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店铺里,认真的做着靴子。但就是这个凭自己手艺生活的格斯拉,却最终被饿死,这样的经历不能不让人有所触动。  相似文献   

2.
《品质》收录于苏教版必修三,这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鞋匠为了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而被饿死的故事,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品质这个题目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内涵很丰富。从文本本身来细细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品质一词的含义。一.靴子的品质——结实美观制作精美、质量上乘是格斯拉制作的靴子的专有品质。  相似文献   

3.
<正>《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于1911年的短篇小说,描写靴匠格斯拉有一手精妙手艺,能做全伦敦最好的靴子,却最终饿死的故事。要真正解读《品质》,深入了解格斯拉,笔者认为需要在格斯拉身上设置三组设问——"变"与"不变"、"怪"与"不怪"、"幸"与"不幸"———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完成对格斯拉先生品质的认同和感动。一、"变"与"不变"照理说,有一手精妙手艺,能做全伦敦最好的靴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中,主人公格斯拉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他身上体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他不仅能坚守一个手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制作靴子的手艺尤为精湛。在作者很年轻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作者是这样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靴手艺的:“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  相似文献   

5.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有着很好的手艺,做着很好的靴子。但是由于残酷的商业竞争,再加上他本人有点固执的高傲,使他渐渐失去了生意,最终悲惨地饿死。对于格斯拉兄弟的死,别人既觉得同情,又觉得奇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中,主人公格斯拉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他身上体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他不仅  相似文献   

7.
<正>《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版块中的一篇小说,它出自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讲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于手工业作坊的冲击,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悲惨地饿死了的故事。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诚信敬业,坚守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小说的主旨似乎也  相似文献   

8.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高语必修四),刻画了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肯降低靴子的质量,表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文章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刻画,使得格斯拉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底层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的心里。  相似文献   

9.
《品质》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对"我"与鞋匠格斯拉为定做靴子而有多年交往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位令人尊敬和同情的手工艺人形象。由于内容并不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是文中一共有九次描写"我"进格斯拉店铺的情景,细细品味这九次描写,不能不赞叹作者卓越的描写艺术,本文将从五个角度品读,感受作者看似漫不经心恰是独具匠心的描写技艺。  相似文献   

10.
唐丽花 《学语文》2013,(4):21-22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苏教版必修三),叙述了鞋匠格斯拉坚守靴子品质却在与垄断公司的竞争中失败乃至饿死的故事。最美好的品质,最悲惨的命运,这个巨大的反差拷问着那个时代,也拷问着每一位读者。又一轮教学,学生在随笔中表达了这样的困惑:"坚守理想的格  相似文献   

11.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诚实敬业的鞋匠格斯拉宁愿饿死也不降低靴子质量的故事,表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国作家杨绛则通过《老王》讲述了自己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故事,同样展现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善良淳朴的人格。通过《品质》与《老王》的比较研习,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在不同体裁的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感悟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语必修三的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选编了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小说写的是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坚持做出高品质的靴子,最终破产而死的故事。作者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靴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靴匠在残酷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警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品质》确实是一篇有着深厚悲剧色彩的小说。伦敦城最好的鞋匠格斯拉,有着最神妙的手艺,做出全城最结实最耐穿的靴子,最终竟然被活活的饿死,这引发了笔者和学生深深的思考和感叹。由于学生受生活阅历和阅读水平的限制,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格斯拉值得同情、怜悯,然后把原因都归结于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公平。这些词语似乎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阅读总结时的通用词,标签词。  相似文献   

14.
汪刚 《文教资料》2013,(14):51-52
作者试图通过揣摩《品质》的结尾并在平淡而朴素的字里行间细品文本,对比分析小说主人公格斯拉的年轻同行与"我"对格斯拉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解读,人们往往从"实用""世俗"的视角展开,于是对于其"饿死"的结局不能理解。虽然也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或感叹,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不做广告等。这样,对作品形象及其艺术魅力的感悟便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不按"世俗的观念"来解读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格斯拉这一人物。一、俯下身段:跟着"上帝"触摸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人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品质》。该文为我们塑造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他老实、诚恳、手艺精湛,但最后却被饿死。这一典型形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格斯拉,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在他的短篇小说《品质》中塑造的典型形象。祥林嫂,中国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的典型形象。虽然他们各自的国籍、社会体制甚至经历、遭遇不尽相同,但同为社会底层平凡而卑微的小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有许多共同之处,现梳理如下。一、勤劳能干,失业饿死,怪哉!格斯拉是一位诚恳老实、手...  相似文献   

18.
Jokes and Humor     
穿错了靴子一个人出门时穿错了靴子,一只靴子底厚,一只靴子底薄,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很不舒服。他感到很奇怪,说:"难道今天我的腿出毛病了?为什么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个过路人告诉他是靴子穿错了。他低头看了看,发现果然如此,忙让仆人回家  相似文献   

19.
阅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常常为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高贵品质所打动,那种灵魂深处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说……格斯拉先生是个鞋匠,生活在社会底层。大凡生意人都以赚钱为目的,有极强的功利性;可他不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小说中的"我"看到格斯  相似文献   

20.
用"本质"这样的词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大概只有高尔斯华绥想得出来。如同一匹文字黑马,它突然出现在读者眼前:"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还有一处是这样的:"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然而,"靴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品质》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但这个问题却很少被触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