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名师乡村工作室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实现“教育共富”的重要平台。通过名师乡村工作室打造一支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举措。名师乡村工作室应立足乡村学校发展实际,通过卷入式、主题式、逆推式、专项式、组合式等研修方式,顺应教师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2.
名师工作室肩负着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名师要了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诉求,名师工作室要强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使命担当,名师的专业发展要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美美与共。为了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应基于乡村振兴与走向卓越的语境审视乡村教师的专业理想,基于人的完满与知识融合的维度重构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核心素养与有效教学的视角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名师工作室需要通过以下实践路径落实其使命:一是以乡村学校为研究基地,以乡村学校现实问题为驱动,融合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二是开展名师工作室的城乡双向互动、名师走教驻校活动,实现教师共同体的多元化;三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并重,经验改造与专业重塑并行,行政推动与文化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名师网络工作室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一种教师专业组织形态,发挥名师的引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用与优化配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是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的应有使命,也是实践中的建设目标之一。基于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名师网络工作室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三种模式,即“工作室+学科组”定向帮扶模式、“工作室+学校”整校提升模式、“导师团+学校群”区域推进模式,并介绍了三种模式的特征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4.
徐红  董泽芳 《教育科学》2020,36(1):43-50
乡村教师既是乡村教育的第一资源,又是乡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更是助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加大乡村教师问题研究的力度,产出更多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委实重要。目前,尽管我国有关乡村教师问题的研究成果既日渐丰硕又仍呈竞相攀升之势,但因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来规范、指引而致使其中能够真正有效指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成果相当匮乏,为此,加强乡村教师问题研究的"元研究"十分必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乡村教师问题研究上积累的相应经验。审视发现,研究目标突出集中性、研究内容彰显微观性、研究方法凸显实证性、研究视角呈现多元性、研究成果突显操作性,是上述教育发达国家研究乡村教师问题时集中体现出来的研究特点。显然,深化研究主题、重视微观研究、拓展研究视角、加强实证分析、注重成果应用,是我国未来开展乡村教师问题研究时可以从中获得的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问题本质上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乡村问题,是乡村问题带来的教师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在从"待遇""职称"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转向教师内部专业存在感问题。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的问题有专业生活实现感问题、专业成就获得感问题、专业价值认同感问题三个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改变教师评价方式,实行"合格性绩效评价",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设立乡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建立县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内力,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调查结果显示,"罚你到农村去当教师"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表征的群体心理、"乡村教师就只能谈付出吗"明示的"入"不敷"出"的个体主观感受等"三重大山",迟滞了乡村教师职业自信的生长.而破除"三重大山"的思考也潜在标明了促进乡村教师职业自信生长的三重向度:在宏观上,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破除"做乡村教师是一种惩罚方式"的等级隐喻;在中观上,加强群体心理建设,帮助乡村教师建立积极的乡村教育观;在微观上,提升乡村教师个体的获得感,让每一个乡村教师都可以"劳"而有"获".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高水平教师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学、名师工作室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U-MS-D共同体)已成为教育同行探索的焦点。然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乡村教育振兴发展仍存在差距。文章梳理乡村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探索培养策略,构建“U-MS-D”共同体合作模式来支持和促进乡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蔡明山 《武陵学刊》2022,47(1):123-13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情怀"可以弥补政策上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特别关注教师"乡村情怀"的培植,使乡村教师因"情怀"而扎根,因"情怀"而生理想.乡村教师的乡村情怀包括爱乡村生活、爱乡村环境、爱乡村教育和担当乡村振兴使命;其培植可以从道德升华与价值塑造、社会教育与政策保障、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环境提质与文化熏陶等方面着手;其培植效果则可以从是否有志愿下得去、留得住、扎下根、有更长远的思想认识、以及现实状态等多个维度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0.
名师乡村工作室是杭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一项举措,现以笔者主持的小学数学学科的乡村名师工作室为例,参考罗伯特·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的三个主要特征理论,阐述线上线下结合"两构、两话、两贯通"研修方式的架构与运作,以及实践意义思考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结构性缺员、身份界限模棱两可、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式微等困境。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教师管理制度失范、身份认同的多重困惑、职业信念中乡土文化缺失等外部因素和内生因素的交织影响,阻滞了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据此,可采取全面优化乡村教师师资配置、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完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畅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科学制定乡村教师待遇体系等措施以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呈现出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之态.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使得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仍存在教师数量结构不合理、工资福利偏低、个人与专业发展受阻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为此,合理调配编制,落实阶梯化补助和福利保障政策,建立更加合理的职评标准,加强县域培训本土化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师教育》2020,(1):32-37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目前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从"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所倡导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四项维度——"自我反思及成长、教学方法及规律、教育实践及创新以及同伴示范与带动"对获选该计划的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充实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使乡村教师们更乐于与同行交流合作等。在改进措施上,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与教师个人职业成长需求相结合、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周期相结合,与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定制式""可持续式""合作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研究》2017,(1):29-34
乡村教育问题错综复杂,教育政策只有与实际问题相吻合了,才能有效实施。重"标"轻"本"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症结所在,其中改善条件与待遇是"标",形成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是"本"。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在于创造条件让乡村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构建以政府外围支撑为基础,以高校师资培养培训为重点,以乡村文化为载体,以媒体宣传为辅助,以乡村教师为中心的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从而形成"标本兼治"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佳 《当代教师教育》2021,14(3):30-37,48
"支持计划"完整实施五年,对其实施成效进行评价意义重大.不同利益主体对"支持计划"实施成效有着差异的评价标准,政府关注城乡教师均衡的政策目的 ,乡村教师关心个人获得与发展,乡村学生在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提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9县的实证调查,文章首先概括了政府、乡村教师、乡村学生的评价观点;然后以"乡村学生发展"作为根本标准进行再评价,结论认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现状,促进了乡村学生发展,但是优秀教师与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补充不足、优秀教师与年轻教师流失率仍然较高、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以及城镇流动教师实际作用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乡村学生的发展.立足乡村学生发展,未来《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以及新乡村教师政策制定,需要坚持关注乡村学生发展与需求的价值基础,将政策实践范式由"肯定性行为"转换为"协商与协调行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逐渐彰显、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减弱到复苏、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升温、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再次回温的历程.当前,由于乡村城镇化、教师专业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逐渐疏离、乡村教师公共角色逐渐退场成为其公共精神面临的主要现实挑战.乡村教师要在育人实践中提升自身公共精神,在乡村社会中萃取公共精神的养料,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理念培植公共精神,从而为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新乡贤"力量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5):103-111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研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可以反映其影响和实践情况。目前的研究存在高水平学术研究少,系统分析和实践追踪偏少,落地实施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参考性不强等问题。为强化对计划的研究,更好地推进其实践,乡村教师等各类研究者要积极参与,实现研究在场;关注计划实施情况,多开展实证类研究;关注计划实施中的区域差异,强化协同性研究;拓展计划研究的视野,内外结合,不断提高研究立意。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是阻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梳理发现,教师数量和质量、工作待遇与条件、师德建设与教育观念、激励机制与职业认同四个问题是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反映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现实境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自身特征,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诉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政策将来应进一步回应目标定位、治理方式和文化适应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近年来,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已有研究成果以"在乡村从教"为导向,探寻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缘起,剖析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意蕴,明确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梳理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构建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树立"为乡村而教"的价值导向,澄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内涵,把握影响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以中国为方法"统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多元研究视角,构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体系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是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着力攻破点,也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还面临诸多问题,即外界态度和自我认同的"双质疑"、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不达标"、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不愿留"。面对以上困境,教师政策要凸显专业知识,提升乡村教师的从教幸福感;法治与德治并行,增进乡村教师的社会荣誉感;给予人文关怀支持,实现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