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把握重心,感受文本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准确把握重心,感受文本,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进行有效地训练指导。如在教《卡罗纳》这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阅读了《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7年第11期"呼唤名家"栏目刊发的钱华老师《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发》和刘江田老师《做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两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刘江田老师在文中提出钱华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她能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错中学;在日常教学中,钱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文本内涵,陶冶学生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做到识字、读文两不误呢?学校的教学中,有幸听到孙霞老师执教的"识字7"。孙老师的识字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一、文本与图画结合,激发识字兴趣在"识字7"的教学中,孙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字配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作为文本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2014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选自经典名篇《安娜·卡列尼娜》,读过原著的同学在答题时要得心应手许多,而平时不注重课外阅读的同学容易无从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确立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时,将以总目标为导向,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整体对总目标进行选取;将高中的教材内容整合成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以及实用性文本这三大类文本,注重发展学生的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性思维;要设计追求理解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2期发表了徐江教授关于<落日>一文的教学实录,读后感慨颇多.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超越"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的约束,给人们作出了很有创新意义的示范解读.他的解读,使文本中所给予的静止的内容被大大地激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魅力.这种"空间意识"的树立,极大地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空间,使文本中有利于学生思维、情志发展的新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常常在教育教学中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基础知识,却仍未能够进行随心所欲的甚至是字顺文从的会话或书面表达,追根究底,主要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高所致。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启动"语言"这一承载思想的"船",聚焦文本,专注文本语言,注重语言训练,以达到磨炼语言敏感性、增强语用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突破口,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突破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梅花魂》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一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思维的发条,使它旋转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①综观于漪老师执教的许多课例,她既教文又教人,进一步厘清语文教学中的"核"与"壳"的问题,坚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重构文本,突出核心教学价值于老师每教一课,她都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针对《晋祠》这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理念】一、通过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相当重要,它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文言文更是言简意赅,蕴义深远,尤有"只可意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日常教学中,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呢?我以为,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我以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生命生命》一课为例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深钻教材,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的散文,作家杏林子通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中应围绕"三维"的教学目标要求,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即语感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探究引导学生对语言文本的关注与感悟,则是完成上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陈银莲 《考试周刊》2014,(39):89-89
<正>一、设计理念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式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就基础教育而言,学科教学的实质是注重传授知识、习得技能,还是关注渗透思想、启迪智慧?我认为,《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年第5期"苏派名师"栏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王高老师集30年教学实践探索而积淀的"格物启智",即"用思想启迪智慧"的教学理念,诠释了教学的真谛和教育的理想。他提倡课堂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开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而变式教学正是以注重思维为特征,培养数学思维为着眼点.通过变式教学可让学生处于再创造、再发现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吸收.作为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变式的运用,特别是突出概念内涵中本质属性的变式,这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可起到画  相似文献   

18.
<正>陈建伟教授在《为写作的阅读》中谈到:"阅读教学中,应当从整体阅读中把握文章为着主题表达设计的结构方式。还应当在段落分析中仔细领略文章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在日常教学中,我借鉴优秀课例,从写作技法这个角度,提炼文本阅读对写作的借鉴作用。一、挖掘文本,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设波澜的能力杨朝青老师在《读写结合的方法》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执教王鼎钧先生散文《那树》时,学生首先  相似文献   

19.
<正>我有幸拜读了沈庆波老师《例谈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的处理》(见《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08期)一文,受益颇深。沈先生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以积累语言,学会阅读并能赏析文言文,认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综合依据文本的价值、文本难易程度、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编者意图,灵活而科学地处理‘文’‘言’的关系。"沈老师依据"四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2)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