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尚基 《天津教育》2023,(31):138-140
<正>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对名著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名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引导。什么是思辨阅读呢?“思辨”即思考与辨析,思辨性阅读是通过阅读者的思考与辨析,对文本及其价值作出准确理解与合理评判,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使学生深入文学著作,成为阅读的主要参与者与学习者。  相似文献   

2.
黄火焱 《成才之路》2022,(11):83-86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辨析阅读内容,即将"思辨"融入阅读活动中.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缺乏问题意识,教师忽视阅读资源的利用,阅读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科学等问题.基于此,在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拓展文本内容,深化...  相似文献   

3.
陆游 《天津教育》2023,(3):168-17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界定了语文核心素养,概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由此可见,教师要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引发学生思辨,使学生深入认知阅读内容,同时发展思维品质。所谓的思辨性阅读是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以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核心,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为重点,强调学生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发展思维品质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4.
陈娇 《天津教育》2023,(4):107-108
<正>思辨一词出自《礼记》中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思辨性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其中语文学科就有思辨性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指向学生的思维培养,摆脱了语文阅读应试化的桎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阅读启迪智慧,思辨提升思维,将思辨性引入阅读教学中,无疑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视为关键,将“思辨性”看作方式方法,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就是要帮助学生成就"思辨意识",形成"思辨性思维",最终养成学生能思辨性地思考、阅读、写作、说话等行为的习惯。思辨性阅读,阅读是关键,思辨性是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思辨,就是指思考辨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倡导学生思辨性阅读是目前课堂的共同追求。对于教学来说,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文章的字词句和主要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比较重视,容易忽略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  相似文献   

7.
<正>思辨性阅读是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深入思考辨析的思维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可见,思辨性阅读的任务要求已从原先的高中阶段提前到义务教育阶段。笔者在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中,为降低思辨难度,运用了不同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竖立思辨意识。学生初步形成思辨能力,逐步发展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傅登顺 《教学与管理》2023,(29):28-30+39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也是当下语文任务群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阅读需要思辨,而思辨阅读与思辨性阅读是有区别的:前者倾向于方法,后者倾向于策略。为此,完善思辨性阅读的程序与对策是思辨性阅读的关键:一是聚焦,确定思辨性问题;二是辨析,展开思辨性过程;三是推断,盘活思辨性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低段进行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联结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注重比较辨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注重转换角度,培养思辨的独创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能发现表达的规律,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83):10-11
语文教学中倡导思辨性阅读。笔者尝试从文本的删减处、矛盾处、重复处、留白处四个维度,走进文本,激活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学生在质疑、慎思、明辨中激活思维,学与思同行,思辨品质将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从而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曾淑玲 《甘肃教育》2024,(5):100-103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功能定位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精神,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是这一任务群教学的突破口。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着问题设计浅显化、课堂提问随意化等特征,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从把握思辨性问题设计方向、找准思辨点优化思辨性问题设计路径两个层面提出了思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以期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水平,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郑健民 《天津教育》2023,(12):150-152
<正>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一项重点教学任务。经过观察发现,很多教师为了快速推进语文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很少主动创新思辨性阅读,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语文整体发展造成了阻碍作用。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价值和特点,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策略,以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最终为学生的语文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思辨能力是思考与辨析的能力。阅读时,学生只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体验与文本互动,思考辨析,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发现,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力。一、个性阅读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互动、问题探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思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聚焦文本关键点和拓展阅读训练点出发,深入解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挖掘适合思辨训练的角度和内容,开展思辨训练,以提高学生思辨性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思辨性阅读指的是:由老师为学生准备好带有思辨性的学习材料,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思维质量的一种学习活动。思辨性阅读教学和原来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同,原来的语文阅读方式不能很好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学习的内容不能畅所欲言,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辨性学习,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其中,语言和思维两个维度不仅彼此紧密相连,而且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强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洞察、交融辩论、体验冲突、品味迁移,在思辨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实质是基于感性认识的理性阅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辨析把潜在的信息思考挖掘出来,强调在阅读中善于辨别分析,把某些貌似不合理的信息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辨析使之合理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的学习与鉴赏是初中语文的重要部分,一些诗文名篇十分适合初中生学习钻研,所以,文言文的学习贯穿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思辨性思维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提升学生对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思辨性阅读教学理念是十分迫切的。  相似文献   

20.
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多元化,思考的角度更全面,使学习过程充满着思辨性行为,达到学思相伴,获得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的深度发展。教师如何把握小学生特点,让思辨性阅读绽放活力?本文从完善引导策略、培养阅读习惯、尊重独特理解、应用多元模式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