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2.
专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关注于文本的理性分析、情感评价与价值判断,对文本的本质问题进行纵深性"切割"式解读,在文本解读理论模型上会更关注于文本、作家和时代创作等多元信息;而对学情要求的观照、对文本细读程度的把握、对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3.
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文本的知音。在解读文本时,要"入境"、"入情",这样才能品味语言的精妙,触摸作者流淌的情感,把握文本的内涵,也才能挖掘文本的潜在空间,平等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需要文化在场.用文化的眼光来观照文本,把文本作为特定文化符号和密码去解析和破译,往往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文本解读的文化在场主要包括文化传统在场、文化背景在场、文化精神在场和文化心理在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多元解读与游离文本解读的现象,结合具体课例,归纳出四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多元解读的策略:抓关键词,解读作者心灵密码;揣摩言行,立体把握人物形象;体验情境,多元感悟深层意蕴;补充空白,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指出多元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必须根植于文本,尊重文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原指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语言组合体,也指可供读者阅读的作品存在形式。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锋、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文本解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合理地把握文本解读的尺度,可以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手法单一,层次不高;教学思想功利化,解读失度,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将重点放在了考点上。那么,教师又该如何把握文本解读尺度呢?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本文中的文本基本解读是指准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准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准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  相似文献   

8.
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没有太多阅读兴趣,因为散文背景和作者情感都带有历史属性,与学生阅读心理和知识储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有对接引导意识,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写作线索,梳理、把握作者情感,这样才能形成整体阅读认知。教师要从作者情感错位、心理矛盾等角度,引领学生解读回忆性散文,深度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读者的学生和教师,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用自己那颗在解读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文字,激活文本,因而使文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并诞生出新的审美意义。显然,读者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已经超越单纯理解和解释对象的领域,而跨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情感、意志、趣味、生命感等)重新建构的境界,也就是对“读者的建构”活动。应该说,这种“读者的建构”境界,能够充分标示出解读过程中主体性所臻达的完满程度,是实现解读“有效性”的根本标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巧妙运用文本“空白”,结合具体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并填充“空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信息。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情感,才能理解散文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来解读散文。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来解读文本,旨在提高散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信息.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情感,才能理解散文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来解读散文.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来解读文本,旨在提高散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15.
李国芸 《课外阅读》2010,(9):122-123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义性,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致文学作品的实现,可以说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创作了作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贴近作者的心灵而进行再创作使作品更和谐完美呢?“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宋人陈师道如是说,我认为必须先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读者在阅读诗词时,除了探寻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心理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读者美的历程,亦是作者某时某地情怀的郑重传递.从整体把握词境、溯源词作史境、理解词人心理三个维度解读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披文入情,由文本而至词人生平、词人性情,将读者审美欣赏时的心灵感动与词人彼时的情感起伏相合,从而获得一种读者与词人之间的审美共鸣.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彼此之间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知人论世"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方法,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也就便于学生把握文本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孙晓芳 《学子》2012,(12):23-23
一、情境的设置,应让学生自然地把握情感基调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存在",这个"独立存在"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心理诉求、一种情感积淀……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使这个文本有别于另一个文本,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让文本彰显出别样的风采。而这个"独立存在"首先表现为文本特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14):17-18
众所周知,小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解读的关键是对人物的分析,因为在小说中,人物的刻画不仅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蕴含着作者深层的情感。在解读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文本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感知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在本文中,我将以《穷人》这篇小说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正>作者意图在文本解读中到底如何处理已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国外的"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已证明作者意图不能作为文本解读的依据,且这两种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和语文界都已经得到认可,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分析文本要联系文本创作意图在中国传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孟子首创"以意逆志"的解释方法论,这是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的心理解释方法论,它与"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建立起文化经典解释方法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即便今天,它对于语文文本解读仍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评判价值。那么,到底如何来对待作者意图呢?我们有必要先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